一丰城历史
丰邑城,一个古老的城邑,古老得让人难以追溯她的历史。√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这片土地上就居住着披发纹身的东夷人,属于炎帝部落。他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茹毛饮血到钻木求火,历史的车轮一直都在滚滚向前。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犹如平静却持续流淌的河水,没有翻起一朵浪花,也没有激出一丝涟漪。此地由于沼泽湖泊甚多,再加上泗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过,雨量充沛,草木生长极是旺盛,故被东夷人命名为“丰”。所谓“丰”者,其字形犹如萌发的草木枝叶,在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黄帝时期,垂衣裳而天下治,万国咸宁,古丰国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之后帝喾创设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而丰国则隶属于徐州。到唐尧,到虞舜,再到夏朝,东夷人势力逐渐强大。夏王太康时期,东夷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后羿发动叛乱,太康失国。四十年后,夏君少康才得以复国,少康之子杼继位后,开始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直打到东海之滨,丰国才与诸夏接触碰撞。商汤革夏朝天命后,尽管商国人的祖先来自东夷,但铜、锡等矿石,却不吝惜对东夷发起多次征战,大规模地战争虽然使丰国等东夷诸国臣服于商,但也耗竭了殷商国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趁虚而入灭商后,听取四弟叔旦“以殷治殷”的建议,分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使其统治殷民;同时,派遣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带领军队驻守在殷都附近,以监视武庚,曰“三监”。以“兴灭国,继绝世”为由,周武王分封炎帝后裔于丰国,爵位为“伯”,以太公望为祖,同属于姜姓诸国。此时,徐州并于青州,丰国归属于青州。不久,武王病逝,叔旦专政,引起管叔鲜与群弟的疑忌,武庚趁机拉拢三监、东夷诸国发动了叛乱。周公旦领兵东征,诛武庚,杀管鲜而放蔡度,废霍处为庶民,丰伯因参与叛乱而被诛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公元前640年,宋襄公召集曹、邾、丰等国之君盟会,图谋争霸。随后,丰国为宋襄公所灭,为丰邑,与滕国等姬姓小国接壤。
公元前318年,宋君偃自立为王,图谋争霸,在丰邑城东北方向修建了偃王城。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趁宋国内乱之际,出兵灭宋,攻占并焚毁了丰邑的偃王城,宋王偃逃跑,宋国灭亡。自此,丰邑先后归属于齐国、魏国、楚国。到刘邦10岁那年,丰邑又被魏国夺回。
二物候环境
刘邦的大半生都生活在丰邑,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丰邑城及其周边环境。
先秦时期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在气候、地形、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居住在丰县的现代人,也很难想象刘邦生活时代丰邑的特点。
竺可桢是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为人们描写了周代与秦代的气候。以下节选自《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并有所删改:
周代初期,气候还是温暖湿润的。但是,不久就开始恶化了,比如汉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两次结冰。
然而,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81年又和暖了。《左传》中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库里得不到冰块。
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都无梅树了。而且在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因为当时醋还无法被生产出来。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气候暖和。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山东,竹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
简言之,刘邦生活时期的丰邑温暖而湿润。此外,根据《水经注》等史料记载,离丰邑城不远的北边是自西向东的荷水;东边则是与荷水交汇的泗水,泗水从西北经沛邑流向东南;南边则是自西向东的丹水,与泗水在彭城汇合;丰邑城西则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众多沼泽,靠着细小的河流与荷水相连。
总之,公元前3世纪的丰邑,城外森林、沼泽覆盖率极高,草木茂盛,气温湿热,生活着很多鱼类、爬行类、禽类等动物。
三“丰邑”还是“豊邑”
丰邑在战国末期是写成“丰邑”,还是“豊邑”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困惑。汉武帝时期,规定凡是表示地名的,都要在旁边加上“邑”,所以“豊”又被写成了“酆”。在今天的“一简字”中,“丰”、“豊”和“酆”都被简化成“丰”。或许这个原因正是产生上述问题根源的所在。
“丰”是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