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刘邦的母亲——刘媪
部分学者认为“媪”是对年长女性的尊称,类似现代的“老婆婆”一词。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去猜测过去,殊不知这样很容易犯错误。若想准确地理解“媪”字在公元前3世纪的意义,必须参考当时的书籍。现举二例,如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约公元前300年媪与疑计家事已决矣,乃更请决之于卜者蔡妪。”
《战国策?赵策四》记载:“公元前265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上述两句中的“媪”分别指卫国大臣薄疑的母亲、赵惠文王的王后,而且还同时出现了“媪”和“妪”字,足以证明两个词并不相同。这两人与刘邦的母亲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一般的老婆婆。因此,“媪”这个字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少是对贵妇的敬称,“刘媪”绝非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人家的老太婆。
史书上关于刘媪的记载甚少,高帝四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立即追尊母亲刘媪为“昭灵夫人”;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汉朝廷把“昭灵夫人”升格为“昭灵后”。所谓“昭灵”二字,谥法云:“昭德有劳曰昭,死而志成曰灵”,似乎在说刘媪死后,刘邦完成了她的志向。
那么,刘邦的母亲是如何死得呢?
《史记正义》引《陈留风俗传》云:“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於黄乡,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幽魂,於是丹蛇在水自洒,跃入梓宫,其浴处有遗发,谥曰昭灵夫人。”又引《汉仪注》云:“高帝母起兵时死小黄城,後於小黄立陵庙。”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刘媪约死亡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具体时间可能是公元前208年秋季,当时刘邦领军攻打外黄县,“外黄未下”,正攻打陈留县之时,恰逢楚军统帅项梁战死,于是向东撤退,刘媪大概死于此时;第二,刘媪葬于陈留小黄城,在秦灭六国前,小黄城紧邻魏国首都大梁,而大梁是刘氏家族迁徙到丰邑前的居住地,推测小黄城应该是刘邦祖陵的所在地。
三太上皇后李氏。
关于刘邦的后母,史书中仅留下“太上皇后崩”这五个字。刘氏族谱称之为“李氏”,本文姑且称之为李氏吧。
关于这位李氏,史学界对其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她不存在,这里稍作辨析。
《史记·高祖本纪》:“春夏无事。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楚王、梁王皆来送葬。”司马迁直接忽略了太上皇后的存在。
《汉书·高帝纪》:“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班固承认太上皇后的存在。
而《汉纪·高祖纪》则说:“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葬万年。”东汉末年,汉献帝喜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就命荀悦按照《左传》的风格,撰写了30卷《汉纪》。此书创作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当时东汉政府的许多典籍已经在战乱中焚毁,距离班固撰写《汉书》时已经一百多年了。
关于“太上皇后崩”这件事,颜师古在《汉书注》中首先列举了晋代三位学者的观点,如下:
1如淳曰:“王陵传楚取太上皇、吕后为质。又项羽归太公、吕后,不见归媪也。又上五年追尊母媪为昭灵夫人,高后时乃追尊为昭灵后耳。汉仪注高帝母兵起时死小黄北,后于小黄作陵庙。以此二者推之,不得有太上皇后崩也。”
2李奇曰:“高祖后母也。”
3晋灼曰:“五年,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言追尊,则明其已亡。史记十年春夏无事,七月太上皇崩,葬栎阳宫,明此长夏五月太上皇后崩八字也。又汉仪注先媪已葬陈留小黄。”
最后,颜师古曰:“如、晋二说皆得之,无此太上皇后也。诸家之说更有异端,适为烦秽,不足采也。”简言之,颜师古认为太上皇后不存在。
问题来了,到底孰是孰非呢?
个人认为,班固是正确的。请君先对比下述记载:
《史记·荆燕世家》:“荆王刘贾者,诸刘,不知其何属……燕王刘泽者,诸刘远属也”
《汉书·荆燕吴传》:“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燕王刘泽,高祖从祖昆弟也。”
很明显,班固的记载比司马迁要精确。班固撰写《汉书》时,受到了东汉政府的鼎力,所根据的材料应当是宗正府的刘氏族谱;而司马迁则属于孤军奋战式的撰写《史记》,当时叫做《太史公》,属于他个人的私作,估计是没有看到刘氏族谱,再或者司马迁乎这些细枝末节。
此外,《汉书·楚元王传》还记载:“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颜师古注解说:“言同父,知其异母。”换言之,刘交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幼弟,即刘邦父亲还有一个妾,可惜颜师古先读的《高帝纪》,再读《楚元王传》,读到了后面却忘了前面,于是犯下了低级错误。
综上所述,太上皇李氏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