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貌
关于刘邦成年后的相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隆准而龙颜”。隆准,即高鼻梁。龙颜,不好用现代汉语描述,三国学者文颖认为刘邦“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尔雅》记载:“颜,额也。”也就是说,刘邦长着高鼻梁,有着龙一样的额头,脖颈略长,君可自行想象。
②“美须髯”。《说文解字》里说:“髭,口上毛也。须,面毛也。髯,颊须也。”也就是说,毛发生长在上唇则为髭,生长在脸上则为须,生长在两颊上则为髯。在古代,因为男人、女人的头发都很长,所以胡须成区分性别的依据。司马迁曾见过张良的画像,感慨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大概就是张良脸上光秃秃的,髭、须、髯均无。另外,《三国志·卷四十二》记载“先主无须”,并不是说刘备没有嘴上的胡子,只是没有脸上的胡子而已。
一脸漂亮的胡须让刘邦看上去颇为成熟,并极易让人产生信赖感,给刘邦“宽大长者”的形象加分不少。中国人自古便有尊老的传统,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全”说得便是这个道理。
③“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应该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不足为信。《史记正义》记载:“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简言之,七十二是个吉利而且尊贵的数字。至于刘邦腿上到底有多少颗黑痣,只有天知道了。
除《史记》外,还有其他史籍记载了刘邦的容貌。
唐代李贤注解《后汉书》引《河图》说:“帝刘季日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八寸。”其中,“日角”指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多用以描写帝王之相;“戴胜”用于形容人的发饰,大概指刘邦擅长于修饰自己,比如修剪胡须和制作竹皮冠等;“斗胸”是胸部挺直,“龟背”则指背脊硬朗,“龙股”则表示手脚长而有力。
二身高
至于说刘邦的身高“七尺八寸”,汉代一尺是23.1厘米,则刘邦身高约为180厘米。综合考虑这几个因素,刘邦完全是一副身体硬朗的军人模样。
正史中没有记载刘邦身高,估计是因为七尺八寸的身高并不罕见。大概是八尺以上的身高才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比如西楚王项籍,《史记》记载“籍长八尺馀”,《汉书》则记载“籍长八尺二寸”。八尺二寸,约为189厘米,再加上四肢发达,所以项籍“力能扛鼎”;比如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年六十馀,长八尺”,约184厘米;比如刘邦的财政顾问张苍,“长八尺馀”,约188厘米;再比如刘邦的部将韩王信“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约为196厘米。在郦食其、张苍和韩王信的对比下,刘邦本来还算高的便泯然众人矣,不为史学家所重视。
还有一个有趣的身高,即刘邦的九世孙——光武帝刘秀,《后汉书》记载“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比较两人的成长环境,刘秀幼失父母,寄居在叔父家,大概心情抑郁、营养不良等,因此身体发育得也有些文弱,身高比刘邦爱上半尺。怪不得笔者读《光武帝纪》时,总觉得刘秀不如刘邦雄健、有男子汉气概。
这里不妨谈论一下秦始皇的长相,《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这些描写明显充斥着鄙视的味道,只是不知道是出于司马迁对秦王政容貌的故意歪曲,还是尉缭对秦王政真实的讲述。尉缭原是大梁人,因为建议秦王政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而受到礼遇,参拜秦王政时能分庭抗礼,衣服食饮与秦王政相同。他吃着秦国的饭食,还说这样不讲良心的话,难道是想要砸秦王政的锅釜吗?
虽说是汉承秦制,但汉代的大多数学者在谈论秦国时,倾向于褒扬汉朝而诋毁秦朝。于是,很多像“残暴”、“不行仁义”、“肆虐无道”等词语都和秦国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的统治时间长达四百多年,经过官方坚持不懈的宣传,久而久之,秦国就成残暴的代表词,秦朝的开创者秦始皇也被后人骂个不停。因此,秦始皇容貌的上述描写应该是汉朝人的恶意编排。
至于真实的秦始皇容貌,根据常理推算,他的整体形象应和兵马俑中的大多数士兵一样,具有细长的眼睛,上翘的外眼角,窄鼻长颅。面部其他详细的情况或许只有等到始皇陵发掘后,真相才会大白于天下。
三性格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通俗地说,刘邦有一棵仁爱的心,性格开朗大度,喜爱施舍。再结合他在秦末汉初战争中的表现,刘邦属于“多血质”类型的人,有着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特点。
当然,我们的研究不止于此,由于刘邦自少年时便十分崇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