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刘邦35岁。此时,刘邦的身份是秦朝四川郡沛县的泗水亭长,家中有一妻一子。
秦国灭亡楚国后,把丰邑、沛邑等原宋地的城邑划归到新设置的四川郡管辖。所谓“四川郡”,顾名思义,来源于境内的四条河川——淮水、沂水、濉水、泗水。四川郡的郡治位于沛县,大约汉朝时才迁到了相县。
《括地志》记载:“泗水亭在徐州沛县东一百步,有高祖庙也。”由此可知,刘邦的办公地点泗水亭距离县城并不遥远。泗水自北向南,水量充沛,水中鱼虾鳖蛤甚多。泗水亭濒临泗水,尽管位卑薪薄,生活时常陷入拮据之中,但是刘亭长的一日三餐中,最不缺少的食物便是鱼肉。
一爱讲排场的泗水亭长
设立四川郡后,秦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秦国的法律制度、文化习俗等。由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吞并了的领土,来不及培养足够的官吏,因此秦政府不得不吸收本地人充当官吏。
在秦代,一般的庶民和无产阶级是没有资格做官的。要想公务员编制,家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家才能踏入仕途。于是,刘邦凭借着家里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好友萧何的运作,顺利成一名大秦公务员,史书上称之为“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年轻时,由于祖父是楚国的丰邑县令,刘邦过着钟鸣鼎食般的富贵生活,每天和一帮小兄弟指点江山、喝酒吃肉,生活过得优哉游哉。秦并六国后,按照秦法规定,原来的大家族必须分家,丰邑刘氏家族自然也不能避免。于是,刘邦带着老婆孩子脱离了原来的大家族,单独居住,由于不擅长治产业,再加上大吃大喝等习惯,刘邦的生活逐渐变得拮据起来。
但是,作为丰邑的一哥,排场还是要讲得。既然家里揭不开锅,那就到亲戚家中混吃混喝吧。一两次还可以,但次数一多,终于和亲戚发生了矛盾。
九十多年后,太史令司马迁到丰沛一带游历时,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高皇帝带着一帮弟兄去大嫂家准备吃饭,这位大嫂故意用勺子剐蹭锅底发出声音;高皇帝的朋友们一听着声音,以为没饭了,于是都走了。
这件事让刘邦觉得很丢面子、难为情。多年以后,成为皇帝的刘邦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不能释然。其实,这位大嫂也不容易,由于丈夫在六国战争中死去,她成一名寡妇,一直没有改嫁,辛苦地抚养儿子。孤儿寡母,生活不易啊。她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处理刘邦蹭饭时,过于急躁,没有掌握好技巧刘邦觉得自己在朋友面前颜面大失。
讲故事者拉住司马迁的衣袖,唾沫星子乱飞,又讲了一个自己听到的传闻:高皇帝当亭长时,常常到城中的王媪、武负酒肆中赊酒喝,王媪据说是城内豪杰王陵的母亲;高皇帝喝醉了,躺倒就睡,两个女人看到高皇帝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奇怪;高皇帝当时称“小信陵”,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仰慕者们纷至沓来,售出去的酒比平常多好几倍;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竹券折断,不再向高皇帝讨帐。
常言道:有多大锅,下多少米。刘邦的偶像信陵君是魏王的弟弟,有自己的食邑,可以养大批门客。但是,刘亭长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家道中落,居然要学习信陵君,结果就是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窘迫。
二刘邦的朋友圈
第一,主吏掾萧何。主吏掾相当于县组织部长。萧部长也是丰邑人,年纪大概比刘邦大了一岁,办事灵活,工作能力强。刘邦还是布衣时,曾经与通缉犯张耳参加过反秦活动,萧部长凭借着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刘邦遮掩过去,庇护;等刘邦当上了亭长,因为处事不圆滑,得罪了很多县里的干部,萧何也经常为刘邦开脱。后来,郡里的三把手——监御史平外出检查工作时,萧何被抽调跟随监御史的属官办事。由于萧何经常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获得了监御史的赏识。很快,萧何便从沛县主吏掾的位置上提拔到郡里,在郡守身边担任一名卒史,级别从科级升为处级。由于在年终考核中名列第一,监御史打算把萧何举荐到首都咸阳去工作。一番感激推辞后,萧何才没有被调走,留在沛县工作。
第二,狱掾曹参。狱掾相当于县公安局长。曹参的年龄大概比刘邦小一两岁。曹氏家族是沛城中的豪族,刘邦的妻子曹氏便出自这个家族,还有刘邦起兵初期担任左司马的曹无伤。曹无伤此时的职位估计是沛县的县尉。
第三,厩司御夏侯婴。沛县人夏侯婴比刘邦大约年轻十多岁,是县廷小车班的一名司机。每当接送完领导返回,路过泗上亭时,他总是去拜访一下刘亭长。两个人关起门后,天南海北地聊天,相谈甚欢,总是忘了时间。在谈话中,夏侯婴的角色是一名安静的听众,时不时地提一些问题;而刘邦则是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讲述着自己对沛县大小官员的看法与胸中伟大的梦想。两人的关系日渐升温。后来,夏侯婴通过刘邦的途径,认识了组织部长萧何。一番运作后,夏侯婴“试补县吏”,后来成一名县政府公务员,由工人编制转干部编制。
第四,狱史任敖。任敖是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