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笑了下:“当然看不见, 因为这不是我们文明的文章。”
“嗯,准确说,是我们利用某种手段,从某些文明里,偷渡了一些东西过来……其中就包含了这些文章, 但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靠你的数据检索可是找不到的。”
“偷渡?你们似乎藏着很多秘密。”
“每个文明都需要有自己的秘密吧?用玄幻一点的词形容, 那可是宗门底蕴。”
不等谢砚冰继续问,陈理便拍拍手,道:“好了,回归正题!”
大概是任务即将结束,陈理的心思也更多的放在了副本之外,对于谢砚冰的问题,给出的回答还是非常难得的在尽职尽责的。……因为不同于往日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解释,也不同于以前那种带着浓浓谜语人风格的装x式授课方式,这次陈理给出的回答,几乎算是最正经的一次教学了。
对,没错,这一次,他给谢砚冰讲了几个故事!
或者说几个案例……
其实,关于故事和案例,陈理也讲过不少,毕竟无论是对沈子烛还是对谢清方,他都讲过故事。
但那些都是披着现实皮的架空故事,它不一定真的发生,也不一定真的存在,甚至,在某些处理手法上,还能听出一股浓浓的不真实性——搭耳一听就知道是编的那种不真实!
可陈理这次和谢砚冰讲的,却是真真正正存在过的事例。
因为太普通了,普通到谢砚冰都不需要检索,就能瞬间想出更多类似的、相近的、乃至一模一样的案例。
陈理打了个响指:“案例一,小明是一所学校的普通学生,每天面对着繁多的作业,但总是无心完成,控制不住地分神分心,然后在每次回神后懊恼、指责自己,认为自己不该如此,下次一定好好学习再不摸鱼。提问:小明是否真正想学习?”
谢砚冰愣了一下,犹豫道:“是?”
说完他自己都忍不住又顿了一下,这种“犹豫”的语气其实很少出现在他身上,因为谢砚冰判断一件事都是出于逻辑,而不是直觉——换句话说,他根本就没有直觉的存在。
但现在的犹豫,同样不出自犹豫,而是出自于他逻辑判断的错误率。
这个案例判断下,他对结果的判定正确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几乎与根本没有主观判断,仅是依靠扔硬币一般的“赌”法来进行的答案回答。
陈理一笑:“恭喜你,回答错误。他不想。——理论回顾:判断一个人的想法时,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请问,这个案例里,小明同学做了什么?”
谢砚冰:“他……什么也没做。”
陈理:“那他想了什么?”
谢砚冰:“想了学习。”
陈理:“想了但是没做,所以真相是他不想学习,他所谓的‘想’学习,是假的想。——由此,该理论可以衍生出第二理论:人通常是习惯性欺骗自己的生物。”
谢砚冰是机械生物,以他这种1就是1,0就是0的绝对思维,是很难想到这一方面的。
那就是,人真正的所想和人真正的所做,本质上是统一的。
如果不统一,说明一定有一方面,正在欺骗自己!
嗯……
通常来说,一般会进行“欺骗”行为的,都是人的“大脑”。
谢砚冰皱眉:“可是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不想学习,那就不学习啊。”为什么要一边骗自己想要学习,然后一边做出不学习的行为呢?
陈理说:“谁知道呢?总有人需要依靠负罪感,来遮掩某些潜意识里做出的行为真相的。嗯,比如说,只要骗自己想学习,谴责自己没学习,让自己生成负罪感,然后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这次其实没学习的真相了。”
谢砚冰:“……那这样岂不是永远不会进步?”
陈理:“是的。”
谢砚冰:“没有进步,他们也不在意吗?”
陈理:“是的。谎言和欺骗下的自我安慰不会让人进步,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自己没有进步,毕竟它能抹掉一切真实的危机,带给人一场虚假且无用的焦虑。”
“……”谢砚冰想了想,“这些是它的负面作用,那它的积极作用是?”
“是能让他们平静地活下去。”陈理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真相的,尤其当这个真相非常残酷时。”
陈理想了想,给谢砚冰讲了第二个案例。
这个案例其实也不算案例吧,是一个同样很有名的“铁屋子”理论。
陈理说:“曾经有一个人提出过一个理论,他假设世界上存在一个铁屋子,没有窗和门,里面关着很多睡着的人,很快就会被闷死了,然而此时有几个人从睡梦中惊醒,他们看着睡着的人,此时面对一个选择,那就是:要不要叫醒他们?”
“如果喊醒,醒来的人就会清醒地看着自己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