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文采很好,表章也长,其大意是现在社会风气很是不好,某些人以古非今,妖言惑众。他们上朝时在心里诽谤,下朝后在街头乱讲,靠非议皇上出名,以持不同政见为誉,带头制造流言蜚语,正所谓‘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长此以往,势必君王威望尽失,民间结党营私,长此以往帝国危在旦夕。何以如此呢?全因为思想不统一,学术太自由,民间思想的影响大于官方的号令,因此政令不行,百姓议论纷纷,唯有禁绝私学,开展烧书行动,才能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章的最后,李斯还附带了一句,倘若施用此法,则民智将愚,从此天下人再不知项少龙事也。
嬴政看后深以为然,特别是最后一句打动了他。虽然他对项少龙充满了感情,但也不想自己做了这么多事后,天下人一提到大秦还是只提项少龙而不是自己。是的,诸子百家各有学说流传在世,只有彻底烧了他们的著作,天下的百姓才会无书可读,最终变成只听官府命令的愚民,项少龙的事才会在他们的记忆中抹去。
嬴政很是开明,将扶苏和朝中重臣找来,与他们共商此事。李斯当然不会反对,蒙毅也一口应允,赵高知道烧书后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司法统治,当然也双手赞成,冯去疾模棱两可,见大家都同意也就同意了。扶苏毕竟年轻,虽觉的烧书的做法欠妥,但想到自己的意见得到满足,不用杀人就能将问题解决,也就点头答应了。他哪里知道,焚书比杀人还要可怕,因为它毁灭的非但是灿烂的文化,更主要的还是钳制自由的言论,从此以后天下百姓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在嬴政和李斯眼里,认为焚书就是理直气壮,理所应当,因为废封建,行郡县,是前无古人的事,它关系到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进行到底。那一刻,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理解,都认为焚书是当下最好的,可以一次性根除一切议论国是的最佳的行动,完全没有想到,它同时也是一场文化浩劫,在扼杀了诸子百家相互交流的渠道的同时,还封闭了言论自由的氛围,民智从此退化,精神开始颓废。
嬴政传旨:除官方藏书、秦国国史,以及医药、卜筮、农作之书外,私人所藏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之书俱要付之一炬。焚书令下达三十天还抗旨没烧书的,施黥刑,并为城旦(白天守城,晚上筑城)四年;聚谈诗书的斩首;以古非今、街谈巷议的灭族。
从此后天下烧书的大火不熄,中华文明的许多宝贵遗产,自此再也找不回来了。中华民族的许多宝贵思想,也被遗忘和中断了。同时被中断的还有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传统,损失无可挽回。焚书是嬴政和李斯治理国家的一大败笔,它和随后的“坑儒”事件一并成为罪无可赦的恶行,抹煞了他们绝大部分的历史功绩。
王绾很明智,焚书令一下,他便以年迈为由辞去了左丞相的官职。嬴政还算感恩,念在他为国操劳多年的份上,让他荣归故里,安享晚年去了,其职务没有另行安排他人,而是与右丞相合并,由李斯担任了。
淳于越从焚书令中已经揣摩出了嬴政的意图,知道自己若敢再力主分封制,“以古非今”的罪名就再也逃脱不掉,于是称病闭门不出。“以古非今”他不能做了,“街谈巷议”也是要灭族的,淳于越在家中细思则恐,越想越怕,知道长此以往自己就算不死也会疯掉,最后不辞而别,悄悄离开咸阳,返回齐鲁之地了。
擅自逃脱也是大罪,但嬴政知道淳于越此举其实就是向自己低头了,有这样的示范效应他还是满意的,反正博士也不差他一个,因此嬴政在心情大好之下也没有追究,任由淳于越苟全性命离开了。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