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十六间秘密寝宫修建完毕后,嬴政的行踪愈发的诡异,非但众大臣不知嬴政在哪里,就是他身边的内侍近臣有时候都不知道这位皇帝在哪里。
有几次,嬴政身边的宫女和内侍见嬴政不在,就想偷个懒,打个盹,不想等他们睁开眼睛时,发现这位皇帝就站在他们的身边。不等这些内侍、宫女分辩,嬴政已经让武士将他们推出去斩首。
赵高、李斯等有一次接到旨意进宫见驾,见嬴政还未到,彼此间就谈了几句。随后内侍传旨,说皇帝在另一处所在召见他们,等李斯、赵高等到了地方,嬴政第一句话居然竟问他们方才的谈话为什么不在往下进行,而且还准确地说出了他们方才谈话的内容。李斯、赵高跪在地上彼此偷眼互看,都是一身的冷汗,心中各自暗想,“幸好方才没有说一些过分的话,否则性命难保。”
有过这样的教训之后,李斯等重臣是小心翼翼,生怕出现什么纰漏被这位皇帝抓住内侍饰、宫女也是不管在哪里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担心出错人头落地。
嬴政见众人对自己心生畏惧,很是高兴,更是深居简出,宛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有的时候一天换好几个地方,弄得人心惶惶,各自恐惧。
心生恐惧自然不敢多言,包括李斯在内,都觉得需要谨言慎行,旁人自然更是不敢直谏。时日一久,嬴政自己不觉得,但在外人看来,这位皇帝开始变得孤僻,性情也改变不少。公子扶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几次劝谏,嬴政非但不听,还觉得扶苏根本就是在与自己作对,心中对扶苏的好感也减弱了不少。特别是扶苏知道此事就是卢生引起的,更是劝嬴政不要轻信方士所言,惹得嬴政大怒,将扶苏赶出宫门。
在这期间,嬴政还听信了卢生的话,起了巡视北边的想法。当然,卢生的建议只是其中一个引子,最主要的,还是嬴政经历了多次的遇刺之后,对燕国一直念念不忘。荆轲死了、高渐离死了、孟无离死了,他们都是燕国人,博浪沙的刺客虽不知道名字,但他能喊出孟无离的名字,想来也是燕国人。嬴政曾经对赵高叹息,“荆轲虽死,而众贼人前仆后继,屡屡为逆,看来燕国人心尚未全附啊。”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遂起了出巡燕国,镇抚民心之念。
嬴政三十二年春,百越刚刚平定,嬴政就带着重臣要员,开始了北巡。
李斯感觉到自己被冷落了,因为这一次的出巡,一切应用之物都是赵高准备的。很明显,嬴政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手段,告诉李斯这就是你近期不断劝谏的结果。这还算不错,另一位重臣,御史大夫冯去疾这一次根本就不在随行之列,而是留在咸阳,配合公子扶苏监国了。嬴政给的理由很充分,左丞相王绾告老还乡,公子扶苏需要朝中有一位重臣辅佐。
赵高傲气十足,李斯满心愤懑,嬴政志得意满,卢生忐忑不安,第三次出巡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了。春和日立,阳光明媚,皇帝的车队出了咸阳城,缓缓行驶在驰道上。月余时间,他们经河东、太原、邯郸、广阳、渔阳、右北平等郡,一路跋涉终于抵达了辽西郡。
登上碣石,东观沧海,始皇帝嬴政又勾起了对海外仙人及长生不老仙药的向往,同时也想起了徐福,当即命人到琅琊郡,看看徐福回来没有。
见碣石山峻峭挺拔,所经之地又颇多险峻之处,嬴政担心日后会有人利用这些军事要塞犯上作乱,于是如阳武城一样,下令将凭险而建的城郭尽数毁掉,同时决通堤防,并在碣石刻碑留念。撰写碑文的工作除了李斯谁都来不了,因此嬴政对李斯的态度也有所改善。李斯境遇缓解,自然感恩戴德,他大笔一挥,碑文一气呵成,其辞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一路的顺利让嬴政很是开心,在回到渔阳的时候,面对苍茫的天地,望不到边的草原,嬴政久久向北方眺望。旁人不知,但李斯和赵高知道,这是嬴政在感念项少龙。李斯和蒙毅是好友,从蒙毅的口中他隐约猜到嬴政在兰池或许遇刺了,也知道那一晚嬴政非但平安无事,回来后还满心欢喜,联想到嬴政是从频阳王翦家中返回的,李斯有理由相信,在王翦家中,嬴政一定看到了项少龙。
李斯通过地方官吏的上报得知当晚曾有尸首被掩埋,据说那个人身躯高大,面目狰狞,最奇怪的是左臂居然是精钢所铸。自己幼子李瞻被掳一案,李斯曾听长子李由说起过疑犯的特征,与地方官吏上报的信息相验证,李斯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最后的绝世杀手也死了,而这想必就是项少龙的功劳。
嬴政久久地看着北方半晌无言,最后问了身边的内侍一句,“渔阳向北是什么地方?”
内侍赶忙回答,“回陛下,渔阳在北就是塞外了。”
嬴政点点头,没有再说话,只是吩咐起驾,他要到上郡去。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