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很有心计,他知道嬴政身边的内侍看起来无关紧要,其实他们是第一时间知道皇帝决策的人,因此李斯平日对这些内侍很是关照,并时常送些钱财给他们。
这些内侍对李斯的照顾也很是感恩戴德,总想找机会回报,待嬴政说完话回宫,立刻就有人将嬴政的话告诉了李斯。李斯得讯大惊,他知道这是皇帝已经开始猜疑自己了。也难怪,任谁看到这样的举动都会有一些想法。想到这李斯很是后悔,后悔自己不该得意忘形,太过招摇。
自从向皇帝献策,在军械制造和农田耕种时推行标准化管理以来,整个帝国的运行效率提高了不少,在军事上大破匈奴,取得胜利的同时,农耕蚕桑上也是喜获丰收,极大地补充和缓解了帝国连年征战的消耗,才使得帝国有能力同时进行这么多的大事。重新得到嬴政信任的李斯心里很满足,特别是在岭南三郡和北疆九原郡的官吏选拔任用上,嬴政给了李斯充分的自主权。可以说凡是李斯在奏章中说明的事宜,嬴政就像当初签发“焚书令”时一样,每一次都是象征性地在奏章上写一个“可”字。
这样的时日一久,性格上擅长投机的李斯真的有点忘乎所以,自我膨胀了。特别是嬴政自迷恋修真寻仙以来,除了几位重臣之外,几乎可以说是不见外人了。就连他的众多子女,他也只是见见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而已,因此李斯觉得自己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兼掌兵太尉,出行时阵仗大一些还是可以的,论功绩自己也有这样的资本。当初自己一力向皇帝建言,要废掉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为的什么,还不就是像今天这样可以位极人臣吗。而今自己大权在握,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已经实现了人生最大价值。倘若是分封制,这天下间还不知道出现多少诸侯王,哪里轮得到自己这样威风八面呢。
只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平日里已经足不出宫的皇帝偏偏在今日登高一望,又偏偏看到了自己过于奢华的排场,因此李斯得到内侍传来的消息后是冷汗直流。他清楚记得昔日太尉尉缭对嬴政的评价:“秦王为人,丰准长目,鹘膺豺声,中怀虎狼之心,残刻少恩,用人时轻为人屈,不用亦轻弃人。今天下未定,故不惜屈身于布衣,他日若得志,天下皆为鱼肉矣。”想到这,李斯暗自提醒自己,今天下已定,嬴政已不是用人时轻为人屈的时候了,而是到了不用亦轻弃人的阶段了,自己万不可大意。
从此后,李斯一改往日作风,凡事轻装简从,没事时府门一闭,绝不轻出。恰好这一天始皇帝嬴政散朝后又登山远眺,正好赶上李斯车仗回府。嬴政见大道之上一官员车仗经过,知道这是散朝后官员在向家中回返,只是这位官员也太过简朴,只有区区一辆大车,前后也不过四五个家人跟随,说简朴好听点,其实是有点过于寒酸了。
嬴政很是奇怪,问身边内侍这是哪位官员的车仗。有内侍记着李斯给他的好处,想趁机在嬴政面前为李斯买好,当即回答嬴政,说这是丞相李斯的车仗。
嬴政何等聪明,从李斯车仗前后变化中就知道自己身边内侍被李斯收买了不少,否则李斯绝不至于会知道自己上次说的话。
嬴政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内心对李斯非常不满。如果说嬴政因为李斯和项少龙过从甚密,对其还有些防范的话,那么对于李斯的治国能力嬴政还是非常认可的。经过了这么多事,嬴政已经知道,李斯对自己其实绝无二心,因此他也看淡了李斯和项少龙的关系,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他还想通过东巡,帮李斯解决掉幼子被掳一事。嬴政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让李斯知道,只要你对得起我,那么我就一定会对得起你。但李斯今天的事可有些过了,居然敢收买皇帝身边的人,这说明你对皇帝其实一直都不放心,一直都在防着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但这恰恰触及了嬴政想在臣下面前保持神秘,不被臣下掌握行踪的底线。
嬴政也不多言,回到宫中即刻将身边的内侍遣散,并将他们分别安排到其它的地方。随后几日,嬴政让赵高找各种理由,将那天随侍在自己身边的内侍全部处死。
李斯既然上了心,自然会发觉这些微小的变化,但是他不敢多言,只得静观其变。嬴政也不客气,一日在朝堂之上宣布一项新的任命,考虑到丞相李斯还兼掌太尉一职,实在过于劳累,决定恢复左右丞相的设置,左丞相还由李斯担任,但右丞相则让御史大夫冯去疾担任,同时还提拔咸阳令冯劫担任将军一职,协助李斯掌握兵权。
这分明是将李斯的权利分解并架空呀,此时的李斯已经意识到皇帝的威严,只有惶恐不安的份了。望着阶下颤栗不已的李斯,嬴政有些心软,毕竟李家父子对大秦还是忠心耿耿的,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只是嬴政在消除心中怨气的同时,对空缺下来的职位人选还是考虑的欠妥,他没有征求李斯的意见,而是直接采纳了赵高和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