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车驾来到了三川郡。
李由早早地就得到了禀告,说皇帝东巡的车驾由邯郸郡返回,正向三川郡而来。李由准备的很早,他要给皇帝一个好印象,毕竟在博浪沙,皇帝差一点被人家用大铁锤给砸死。倘若这一次在有什么差错,他的三川郡守也不用干了。
李由很仰慕名将王翦,借着三川郡军政大权独揽的机会,他也悄悄地在五万秦军之中抽调出一万军士,对他们是严加训练。当然,这一万军士的待遇也比其他人好得多,他们名义上是秦国的正规军,实则已经悄悄蜕变为他李由的私人军队。
为了让皇帝看到他的成绩,李由亲自挑选了十员领军将,三千精锐,一同到三川郡的边境接驾。
胡亥看到了李由的军阵,他猛然想起一件事,不由得面色巨变。
赵高到是稳坐鞍桥,他看到了胡亥的变化,也知道胡亥在担心什么,并马靠近胡亥,“三川郡乃是李斯儿子李由的地盘,公子可是担心那李斯到了这里,翻脸不认账吗。”
秦国崇尚军功,对弓马娴熟之士很是推崇,项少龙之所以能在秦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曾经先败后胜,打败过韩、赵、燕、楚、魏的五国联军。这可是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当时东方六国的策略无非是合纵或连横。连横则秦强,合纵则秦弱,在项少龙之前,每当东方诸国合纵,秦军总是胜少负多,所以项少龙的胜利就成为秦人心中自信的来源。每当提及此事,秦人都很骄傲与自豪,当然,也免不了再次提及项少龙。
胡亥以往都是坐在车中的,但自从心中有了底,他也想让随行众人看看,他也不是弱不禁风之辈,因此主动提出弃车乘马。
胡亥见赵高说透了自己的心事,在马上点了点头。赵高低声道:“不要紧的,如今生米做成熟饭,他李斯已经和我们在同一条船,翻不起浪了。”
“可是李由手下有五万精锐呀,要是……”胡亥没往下说,他知道赵高一定明白他的意思,那就是李斯若真的翻脸,我们又能奈若何。
赵高心中其实也有一点忧虑,李由这一方面的因素他也忽略了。按赵高的想法,李斯是当朝丞相,自己是廷尉兼行印玺之事,他们二人拿出皇帝遗诏,说皇帝临死前让胡亥继位,想来文武百官不会心疑。只是他没想到,三川郡是回咸阳的必经之路,而三川郡守李由恰好是李斯的长子,倘若李斯借助李由的军力骤起发难,说明真相,自己和胡亥定是难逃一死。
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前行了。赵高一面安慰胡亥,一面暗自祷告,“但愿得信使赶快到上郡完成任务,只要扶苏一死,大事定矣。”
赵高祷告的同时,李斯也在心中祷告,不过他不是让扶苏死,而是希望扶苏看到假诏书后能够发现破绽。只要扶苏不死,并与自己联络上,他就会让他的儿子李由即刻兴兵,铲除奸邪。
对于李由私自组建自己私兵的事,李斯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有介意,因为他知道,关键时刻,忠于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
看到李由接驾军阵中迎风招展的旗帜,李斯很是欣慰,他在后面侧眼盯着赵高和胡亥的背影,心中暗想,“大秦帝国的命运现在就靠天意了。”
项少龙计算着时日,他依稀记得秦始皇是在第五次东巡的路上死去的,至于具体的时间他记不清了。毕竟,他只是一个特种作战的战士,而不是一个历史学家。
所有人都看出来项少龙有心事,但没有一个人问,因此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项少龙在思索后,一定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此刻,项少龙在巨大的军事沙盘前久久站立着,他在思索,要不要出手救助扶苏呢。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扶苏继位,定然是个明君,大秦帝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定会蒸蒸日上。有历史知识的项少龙知道,自己的徒弟小盘,也就是那位始皇帝嬴政,他做出的诸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这些事有多么的重要。这些政策在当时的百姓看来全都是暴政,是让百姓更加困苦的根源,包括自己的夫人纪嫣然也都这么认为。没有办法,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但项少龙知道,只要再给嬴政一点时间,一切都会大不同。这些政策会逐渐显现出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到时候大秦会以一个更加蓬勃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那时候的大秦,是一个不亚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因为项少龙知道,所谓的大汉王朝,不过是继承了大秦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而已。现在嬴政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可改变了,他注定会死去,但扶苏不一样,项少龙有机会救下他,从而改变历史。
扶苏是另一个嬴政,是更加年富力强的,刚毅果断的嬴政。他继承了嬴政一切的优秀品质,又有着嬴政从来不曾有过的仁慈与宽容。如果他是大秦帝国的君主,他的功绩一定会远超他的父亲,说不定会真的统一天下。这个天下可不是匈奴或者百越,而是整个东方乃至于整个世界。
我要这么做吗?项少龙在问自己。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自己的儿子项羽将再也没有机会了。就算他是史上少有的勇将,但面对精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