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从本门师长的口中听说过杂家这一派别,也知道杂家和墨家一样,曾经帮助过秦国,但最终又被抛弃,因此对以嬴政为代表的秦国权贵很是不满。而今吴广亲口承认自己是杂家弟子,这也算是农家的朋友,陈胜当即停手不战。
陈胜与吴广这一攀谈,发现农家和杂家理念虽有所差异,但抗秦的志向却是目标一致的,彼此都觉相见恨晚。既然都是朋友,吴广当即让田臧将庄贾释放,并亲自赔礼。众人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吴广和陈胜也将各自的手下介绍给对方认识,彼此都一笑释怀。吴广邀请陈胜到他家中一叙,陈胜想了一下,让邓宗和召平以及那两名弟子推车入阳夏,去与武臣等汇合,自己则带着吕臣和庄贾欣然赴约。
吴广的家就在阳夏城外面的村庄里,陈胜走进去一看,与寻常乡下人家的生活并无二致,看来吴广也是贫苦之家。二人坐下叙谈,陈胜才知道,原来吴广双亲早就亡故,只剩他单身一人了。
从尸佼算起,吴广算是杂家的第四代弟子了。吕不韦死后,嬴政担心吕不韦朋党死灰复燃,因此对吕不韦当初的封邑管控的很严,加上一些富户都被嬴政迁到了咸阳,残存的杂家弟子无非是一些贫苦出身的乡农了。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对杂家思想的传播已经无能为力,所能做的就是保有杂家弟子的信念,有朝一日辅佐英雄豪杰,推翻大秦的统治。
陈胜对杂家思想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杂家弟子这一群人,既然他们与自己有相同的目标,为何不加以利用呢。陈胜和吴广从各自门派的创立说起,直说到彼此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志向,真是越说越投机,到最后几乎是无话不谈。
从谈话中陈胜发现,吴广这个人虽然穷苦出身,但性格果敢坚韧,且有一定的头脑和组织能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吴广居然熟识天下山川地理。陈胜大喜,农家弟子擅长辨察天时,而杂家弟子又精通地理,倘若二人联手,定是大有可为。
陈胜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杂家首任掌门尸佼可以说天赋异禀,聪慧过人,他早早就预料到,天下大势绝不会这般一直分裂下去,迟早会出现一个人物,结束这分崩离析的格局,让天下统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大规模的军事作战是避免不了的,既然杂家就是通过兼收并蓄而创立的,尸佼在吸纳各家学说的同时,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关于山川河流的信息也详加归纳与总结。
商鞅从魏国到秦国,尸佼也跟随商鞅到了秦国,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尸佼经过观察,认为能结束几百年战乱局面的,非秦国莫属。
商鞅位极人臣,大权在握,作为他的得力门客,尸佼也有机会得以查阅秦宫收藏的先秦古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尸佼在秦宫浩如烟海的收藏中发现了一本他梦寐以求的典籍,那就是《山海经》。
《山海经》在现代人看来就是一部上古神话的书,其实从其名字就可知道,他其实是一本详细描绘记述上古时中国三川海泽地理的书。山就是山川,海在上古时代表所有的水系,《山海经》就是上古时中国山川、河流的分布图。
地则万物,有山有水的地方一定会哺育并滋养着生命,因此《山海经》除了记述山川、河流等地理之外,还对每一地的珍禽异兽也做了记载。古人刻字不易,就连刻字的竹简也很是难得,所以《山海经》一书的内容到最后越加越多,就连神话传说、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也都加了进去。后人整理时,《山海经》全书已经有十八卷之多,其中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万一千字,记载了一百多邦国,五百五十座山峰,三百多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资料
《山海经》虽包罗万象,但古人受条件所限,对江河湖泊的认识还不全面,所以全书还是以《山经》为主,因为这里面的记载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传写编纂的过程虽多少有一些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尸佼发现此书如获至宝,虽说先秦距离战国七雄的时期有一段时间了,书中记载的一些山川地貌有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但绝大部分还是面目可辨的。尸佼将自己收集整理的各家关于地理的学说著作与《山海经》一一比对,从中又有了不少的发现和收获。他将这些东西整理后秘密收藏,本想一点一点地帮助商鞅开创新局面,不想商鞅为秦国权贵所忌,只落得一个车裂的结局,尸佼由此心灰意冷,逃离咸阳的同时,也将这些珍贵的典籍交给了自己的学生,带到了魏国。
魏国毕竟是自己的国家,尸佼此举一方面有赎罪的意味,一方面也想帮助魏国强盛壮大,进而统一天下。可惜魏国君主根本不给杂家弟子这样的机会,无奈之下,杂家弟子又到了卫国等地传道,在接触社会底层乡民的同时,也把这些东西流传到了民间。
吴广就是底层杂家弟子中的佼佼者,他虽不敢说天赋异禀,但对于山川地理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每到一地,在旁人还辨不清东南西北时,他就已经对当地的情况有了一个大体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