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度监国开始,扶苏心中就一直把自己摆在了帝国继承人的位置上,这个想法已经根深蒂固。
如果事情没有变化,扶苏的这个想法应该说没有任何的问题。从身份讲,自己是皇帝的嫡长子,子承父业没有任何的问题;从能力上看,皇帝二十三个儿子中,除了公子高、公子将闾之外,其余人都是碌碌无为之辈。至于胡亥,他在扶苏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孩子;论功绩,自己几次监国,朝政都安稳如常。众多兄弟中,只有自己驻守过边关,因此无论是内政还是军功,自己都首屈一指;论关系,朝中大臣冯去疾、蒙毅、李斯等都与自己友善,加上自己尊崇儒生,在舆论上也有众多的支持者。秦国素来看重军功,自己在上郡监军,与蒙恬相处和睦,可以说蒙恬的三十万秦军,也就是自己的军队;论外援,项少龙曾亲口答应,有事可以向乌家堡求助,项羽曾说过,只要自己开口,愿为自己出力。一切看起来都尽在掌握,唯一的变数就是皇帝本人,偏偏这个最看好自己的人变卦了。
诏书是皇帝本人下的,李斯用派遣家将的方式告诉自己,他站在了皇帝的一边。乌家堡的退路封死了,蒙恬的建议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成功的概率能有多大呢。王离的五万铁骑,加上驻守肖关的杨端和以及防卫三川郡的李由,他们无一不是名将,也都手握重兵,自己师出无名,又怎敢保证有多少将士会追随自己呢。
地位的转换,身份的丢失,无路可去的困境,这种种遭遇在短时间内全部集中在了扶苏的身上,他的心里崩溃了。
他没有想到去验证王离为何会来,没有想到应该问询蒙恬的意见,究竟可以调动多少兵将,更没有仔细考虑燕仞的伤势,因为乌言、乌果是用钢叉的,而燕仞的伤势却是剑伤。扶苏只是觉得这么多年来自己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东流,一切的希望都化为了泡影,既然自己没有实力与父皇叫板,与其苟延残喘,莫不如遵从诏书,至少还落得一个忠臣、孝子的美名。
“天意如此。”扶苏最后慨叹了一句,伏剑而亡。
蒙恬看到扶苏的尸身不由得倒退了两步,他知道,一切的希望全完了。苏角的意见很有道理,但起兵的前提就是公子扶苏还在,这样自己才有理由。如今扶苏死了,自己以什么名义去号召将士呢。
苏角、涉间看见蒙恬踉踉跄跄地从内堂走了出来,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好。果然,蒙恬只说了一句,公子已伏诛,然后就跌坐在椅中。
王离的五万铁骑开来了,已经抵达了上郡。王离也很纳闷,自己驻防的好好的,皇帝怎会下旨,让自己去上郡驻防呢。王离当然知道蒙恬和公子扶苏如今在上郡,那自己到那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但诏书已下,自己只有按令行事,所以王离糊里糊涂地开到了上郡。
这份诏书还是赵高写的,他在三川郡意识到蒙恬、扶苏那里还是一个变数,倘若二人抗旨不尊,势必会派人到皇帝这申辩,到时恐怕夜长梦多。赵高不是没想过再派使臣前往上郡,但以蒙恬的精明,说不定他会更加起疑。
刚好此时在咸阳监国的右丞相冯去疾听说皇帝车驾已经到了三川郡,他派御史大夫兼郎中令赵成,也就是赵高的弟弟,来到三川郡提前接驾。赵高见弟弟来到大喜,当即与其秘密商议。
赵成受扶苏的提携很是感恩,如今听哥哥讲要除掉公子扶苏,不由得大吃一惊。但伪造的诏书已经发出,事情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不做也得做了,赵成权衡利弊,感情上还是向着哥哥,于是献计,让赵高再伪造一份诏书,加盖皇帝的玺印,掉王离兵马换防上郡,让肖关的杨端和派子杨熊换防王离的驻地,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态势,逼迫蒙恬从命。
赵高一听大喜,当即写诏,派使臣前往二地。王离和杨端和不知内情,见诏书、玺印完备,哪晓得这是赵高的把戏,还真的以为皇帝要他们换防呢。他们心里以为,皇帝这么做一定是先做好防守,腾出蒙恬的军队,准备要再一次发动对匈奴的打击了,因此都是立刻按令行事,不想却成了间接的帮凶。
王离刚到上郡,还未等进城呢,手下亲信就向其禀报,说有一个人送了一件东西给自己。王离很是纳闷,他想不到有什么人会给自己送东西,当即从亲兵手中接过来。
王离定睛一看,见是一个腰牌,上面只刻了一个“乌”字。王离大惊,他曾经听父亲王賁说过,这是乌家堡独有的标记。王离赶忙让亲兵将来人请来,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人叫乌言,是奉项少龙的命令请王离叙话的。
项少龙亲自来到上郡,不用问定是有大事发生了。王离随着乌言出了军营,来到了上郡城外一处偏僻的所在。
项少龙和王离的祖父王翦是义结金兰的兄弟,王离见到项少龙当然要大礼参拜。
项少龙笑着扶住了王离,不让他跪拜,毕竟王离现在已经是威名赫赫的秦军名将了。项少龙问王离,因何领兵到上郡。王离就把自己接到皇帝旨意,要他换防上郡的事说了一遍,并且拿出了皇帝的诏书。
项少龙接过一看,确实毫无破绽,他这才相信,何以历史上说扶苏见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