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巡和公子陪巡,这里面的差距胡亥立刻感受到了。因此一路之上,秦二世胡亥是尽情赏玩,对群臣大声喝呼,是颐指气使,八面威风。
既然是效法先帝,胡亥选的路线就和他的父亲差不多。他第一站来到了辽西郡,登上了碣石山。辽阔无边的大海让胡亥很是兴奋,他少年心性,竟然亲自跑到他父亲当年留下的石刻旁边,重读嬴政当年的碑文。
胡亥毕竟年轻,脑子反应很快,碑文刚读一遍,他就发现了问题。原来石刻碑文上嬴政只是称自己为皇帝,并没有称始皇帝,且碑文最后并没有附刻随行大臣的名字。
胡亥看看身边的李斯、赵高和冯去疾,“石刻上的碑文大家都看到了,朕乃是二世,这个问题还不明显,不过朕担心的是,数世之后,后人会辨别不清这个碑文是我大秦哪位皇帝所为,众卿家可有高见?”
像这种事,无论是赵高,还是冯去疾,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远远赶不上李斯。赵高也知道这一点,既然都是李斯露脸,自己莫不如送个顺水人情。他对胡亥施礼道:“陛下,左丞相足智多谋,想来定有高论。”
嬴政当政时,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每逢朝堂议政,他是允许自己的儿子们参加的。在胡亥的印象中,类似于这些事,先帝确实每一次都会征询李斯的意见,而李斯也确实了得,每一次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胡亥知道赵高说的不错,也就看着李斯,“李卿觉得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露脸的机会李斯是从来不会放弃的,只是他脸露微笑的同时,心里却在想,“先帝在时,像这等小事哪还需要我等商议,随便派个人就能解决问题,看来皇帝的能力相比先帝,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回陛下。”李斯施礼,“这件事好办,陛下可以在碑文后面补刻当年随行大臣的名字,然后再附刻陛下您的诏书,如此一来,相信后人就能够看懂了。”
胡亥点头,“李卿的意见可行,就依李卿所言。”胡亥下诏,让石刻工匠照李斯说的办,同时让内侍记下,今后凡遇此等事,都一律按此照办。
自己的名字能被附刻在石碑之上,那就意味着有可能青史留名呀。冯去疾是老臣,还有些深沉和矜持,但赵高却喜不自胜,立刻恭维道:“陛下此举,不仅彰显了先皇的功德,且宣扬了大秦的国威,陛下实乃当世之英主也。”
胡亥对自己的举措也很满意,仿佛做了这件事,就能证明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君主。赵高的恭维他很受用,于是接下来又开始向其它地方进发。
每到一处,胡亥都尽情游玩,此时他觉得人生真是美好无比。不过皇帝的位置你一旦做了,固然可以享受权利巅峰,但有些事也是你必须要负责的,就好比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都是涉及一地百姓的生活好坏或是身家性命的大事,你是一定要尽快拿出解决方案的。
嬴政在世时曾规定,自己每天必须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重的竹简,否则就不眠不休。胡亥起初觉得自己年轻,这些事对他来说应该不在话下,但一个月下来,他就意识到,皇帝这个位置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能不能只享受不干活呢,胡亥想了半天,觉得冯去疾勤勉有加,李斯尽职奉公,他们好像都有无穷的精力来处理朝政,就好像这里面有无穷的乐趣一样。
胡亥想了一想,觉得如果对冯去疾和李斯讲,他们一定会说自己殆政,必定劝自己要减少玩乐,集中精力处理国家大事。既然他们不行,那就只好找找高了。“赵爱卿,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譬如朕之父皇,创下如此丰功伟业,却还要每日劳心劳神,没来得及享受清福,就崩在了沙丘宫。如今朕为天下之主,除了要使天下太平、万民安居乐业之外,朕也想把握岁月,珍惜时光,尽情享受一下,不知赵爱卿可有两全之策?”
赵高倒是很赞成胡亥的想法,他对胡亥说,你这样的想法很对,毕竟你还这么年轻,生活又是这般美好,当然应该在有生之年纵情欢乐,也不枉做一回人间帝王。
胡亥被赵高一番话说的连连点头,他向赵高请教,自己该当如何。赵高笑了,他告诉胡亥,你这种想法如果放在昏君面前,恐怕施行起来比登天还难,如果强行推行,一定会遭到百姓的唾骂;可是这件事如果放在明君的手上,就是举手之劳的事,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胡亥一听大喜,问赵高他愿意做明君,但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赵高告诉他,左丞相老师和右丞相冯去疾都是前朝老臣,跟随先帝治理国家多年,切都是足智多谋,经验丰富。道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曾经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说处理朝政很简单,就是五个字,以不能为能。
胡亥是赵高的徒弟,这么多年他一直跟随赵高学习秦朝的法律,却从没想到今日赵高居然讲起了道家。
胡亥觉得很新鲜,他笑着问赵高,何谓以不能为能。赵高告诉他,说我大秦当年并有六国,放弃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其中朝廷大员的设置就是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责是什么,就是总览朝廷大事并参政议政;九卿的职责是什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