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等了几天,并未等到二世皇帝的诏书。
赵高觉得很意外,他自认自己的这一套组合拳很是厉害,先是用李斯老师荀子的话说出皇帝应有的能力,在用尧帝的实例加以佐证,引出李斯是可以信任的治国能臣,最后再用胡亥最忌讳的潜在篡权风险提出清洗的计划,这一步步环环相扣,可以说是没有破绽,怎么这二世皇帝答应了却迟迟没有下文了呢?
赵高心里暗暗揣度,这胡亥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智商,能看出我这明褒暗贬的计谋,是不是他又征询其他人的意见,被别人所看穿了。
秦二世胡亥还真没有与旁人商量,他没有下诏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理由。
天下郡县官吏的任命皆出李斯之手,尽管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在内,但客观地说,李斯还是把国家大事放在了首位,因此他对各级官吏的任命都是以才能为先的。这些郡县官吏到了地方确实如李斯当初预想的那样,克己奉公,尽忠职守,否则这十余年来郡县制不会推行的这么顺利,聪明如嬴政,也不会放任李斯如此决断。
既然如此,想要清洗地方官吏的二世胡亥就很难找到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他不愿意问赵高,尽管他是自己的师傅,但胡亥也不想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就是什么事都要找赵高商量,毕竟自己才是皇帝。他又不能找李斯,那些官吏都是李斯的人。他也不想找冯去疾,按照他的想法,老成持重的冯去疾一听此事绝不会同意。胡亥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到一个好主意,所以他迟迟没有下诏。
胡亥没有下诏不影响车驾的继续前行,此次东巡,胡亥选择的路线和他的父亲一样,只是方向相反,嬴政是由南向北,胡亥是由北向南。眼看车驾一路南行,过了琅琊郡向会稽郡进发,赵高忍不住了,跑到胡亥的面前试探口风。
胡亥其实也没闲着,他虽然自己找不到理由,但却把他的心腹门客,也就是假扮使臣到上郡逼扶苏自杀的那个人给找来了,征询他的意见。
这门客很有头脑,一听胡亥的意思立刻意识到这不单单是清洗地方官吏的事,而是涉及到权利的斗争和利益的分配。当他听说这是赵高为皇帝出的主意时,本想说这样不妥,但看胡亥满心热切地想要无为而治的时候,他知道这二世皇帝已经打定了主意,看起来是不容更改了。
这门客知道自己两头都得罪不起,因此只是推说此乃军国大事,自己一时之间也难有计可献。看着胡亥有些失望的表情,这门客想出另一个办法,对胡亥道:“陛下,所谓旁观者清,这等国家大事涉及丞相、郎中令一干人等,稍有不慎或许会造成大臣不睦,您何不问问其他大臣。”
“我想过了,这丞相李斯乃百官之首,问谁还不等于问他吗。”
“既然陛下没有人选,我可以为陛下推荐一人。”
胡亥一听来了精神,“你且说说,你向朕推荐何人?”
“就是臣的同乡,少府章邯。”
胡亥一听轻轻摇头,“这人我倒知道,但少府也归丞相管辖,我去问他,怕是不妥吧。”
“非也。”这门客摆摆手,“陛下只是其一,不知其二。这章邯很有谋略,知晓军事,只是因为我大秦名将太多,如王翦、王贲、蒙恬、蒙毅、任嚣、赵佗、杨端和等,和他们相比章邯又太年轻,故而先帝暂且不用。但陛下不要忘了,昔日先帝到邯郸,是章邯在洹水河畔从项少龙手上救了廷尉赵高赵大人,而且先帝出巡九原时,也用章邯作为领军之将,这都说明先帝看好章邯的军事才能呀。您别看他现在是少府,其实他是一名武将。陛下既然为官吏这等文事犯愁,何不另辟蹊径,问一下武将的意见呢。”
这一番话打动了胡亥,他点了点头,“照你说来,这章邯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你替朕把他找来。”
“臣遵旨。”这门客躬身领命但并未出去,而是对胡亥道:“臣还有一事,恳请陛下能够恩准。”
“你且说来,朕看是何事。”
原来这门客见胡亥继位不久朝廷大臣就开始暗中较劲,他心中已有了计较,知道凭胡亥的能力定是难以控制局面,长此以往难免殃及池鱼,加上他知道朝中众臣都心向扶苏,而今自己逼的扶苏自杀,若不及早脱身,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惹祸上身,所以他已经存了逃离之念。听到胡亥问他,这门客当即编了一个谎话,不外是家中老母病重等原因,总之就是希望胡亥能给他几天假。
胡亥到也没多想,当即应允了。这门客找到章邯,把事情一说,让章邯自己去见驾,然后收拾收拾,竟然远走高飞,一去不回了。
此时的章邯早已不是洹水河畔敢硬冲硬撞的章邯了,久历风雨之后他已经愈发成熟。他也知道此事极不好办,涉及到朝中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不过皇帝既然已经问了,自己总得回答才行。他想了一想,觉得还是稳妥一点好,当即对二世皇帝道:“陛下,想我大秦并六国已经有十余年了,这些官吏治理地方多有功绩,倘若贸然撤换或者清洗,定会引起地方的恐慌。另外,如果撤换太多,我们一时之间也找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