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婴和宋留回到县衙向县守交差。这二人虽在官府,但在县衙不过就是最底层的官吏,他们虽然吃官粮,但他们的家人和族人基本上也是贫苦乡民,所以对于陈胜的农家思想,他们不感兴趣,但也说不上排斥。
二人告诉县守,说在望云乡确实查访到有个人叫陈胜,但其人不过是个贫苦的佃户,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他是佃户的头,身边有十几个佃户跟他一起干活。
县守看看葛婴、宋留,“依你们看来,这陈胜有没有可能谋逆?”
二人都摇摇头,葛婴道:“大人,那陈胜有个七十多岁的老母在堂,孤儿寡母的,你想他怎敢谋逆。”
县守觉得有理,让葛婴和宋留退下,然后自己写份手书,找个手下人送到颍川郡守那里,里面的话无非是我已奉命查访,查实却有陈胜此人,但阳城没有什么农家子弟等等。
颍川郡守接到书简,觉得对三川郡的李由已经有了交代,于是又给李由写一份回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李由看罢虽然有些不信,但一时之间却也分身乏术,只得将此事搁置在一旁。原来此时杨熊已经奉命自边关调回,来到三川郡成为了李由的副将。李由麾下本有五万精兵,但胡亥下令已经抽调两万驻防咸阳,虽然杨熊又带来两万兵马,但李由知道,那些兵马几乎就是杨熊的私兵,名义上归自己管辖,实际上根本指挥不动。
李由想不通父亲在朝中为何不阻止皇帝的行为,却不知李斯此时也是有口难言。不管怎样,杨熊既然已经到了三川郡,名义上还得共事,于是李由只得将陈胜的事暂且放下。
陈胜密切观察着动静,过了一些时日见平安无事,他就知道葛婴和宋留没有将自己是农家弟子的事泄露出去,心中很是感激,于是就与二人以及伍徐逐渐的交往。
葛婴、宋留一方面觉得陈胜这个人很仗义,况且手下农家弟子也是一股势力,自己说不定哪一天会借用上,因此也乐于同陈胜交往;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点惧怕陈胜,担心一旦把陈胜的事情说出去,陈胜会对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不利。
这一年陈胜的家乡农田收成也不好,连续的干旱几乎让庄稼绝收。农家弟子虽然擅于辩察天时,但遇到这一成不变,持续干旱的鬼天气,什么本事也用不上。就在陈胜等忧虑今年下半年的天时是否如上半年一样恶劣时,一份由秦二世胡亥签发的征发戍卒的命令彻底将陈胜的命运改变了。
杨熊原本和他的父亲杨端和驻守肖关,这也是除上郡外长城另一处非常重要的隘口。接到赵高的伪诏,杨熊领兵出肖关,接替王离的防地。后来杨熊又接到皇帝的诏书,这次是让他领兵五万南下回防,一是分精兵三万驻防咸阳,二是任命自己为李由的副将,领兵两万防卫三川郡。
杨熊身为武将自然按令而行,只是他这一走,边关长城就留下了一个缺口。幸好此时草原上的冒顿正在率部与月氏部落交战,无暇南顾,否则匈奴的骑兵就从杨熊驻守的区域越过长城了。
别人看不到危险,但王离和杨端和却是心知肚明。他们不知道皇帝为何无端的调杨熊回防三川郡,要知道三川郡的李由也是名将,况且手下也有五万精锐,尽管三川郡是帝国的门户,但目前情况下,李由的能力足够应付任何的判乱。如果杨端和和王离知道这是赵高给皇帝出的主意,目的是为了削弱李斯的势力,他们一定会把赵高骂个狗血喷头。从这一点上来说,赵高确实不懂军事。
杨端和与王离联合上本,向皇帝详细阐述了边关潜在的危险,建议二世皇帝胡亥尽快征调将领和军队,将杨熊离开后的缺口堵上,否则一旦被匈奴越过长城,整个边关都有倾覆的危险。
胡亥看到杨端和、王离的本章吓了一跳。他想的是无为而治,绝不是无国可治,如果真如杨端和在本章中所说的那样,那自己还治什么国呀,天下必将大乱呀。
胡亥赶忙把赵高找来,赵高一听也有些担心,这毕竟不是阴谋诡计,而是关乎国家安定的大事,他自知对于军事是一窍不通,怎么敢在胡亥面前乱出主意。
胡亥也不傻,一见赵高支吾半天也没有一个主意,就知道此事他不行,又赶忙请来李斯商议。
李斯也知道了杨端和、王离上本的事,他之所以没有先说话,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时机。胡亥问他后,李斯立刻在胡亥面前狠批赵高的不是,说先帝在世时,对边关的安排是思之再三,这才有当时的布置。现在赵高根本不懂军事,给您胡乱出主意,擅自调离边关大将,才弄成现在紧张的局面,实在是有罪。
胡亥此时也意识到赵高的主意不怎么样,但命令毕竟是自己下的,如果说赵高不行,无疑就是承认自己更不行了。他苦笑了一下,说现在不是讨论谁对谁错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先想出办法把漏洞补上,否则一旦匈奴发兵,后果不堪设想。
说归说,李斯争权兼打压对手的同时还得以国事为主。身为一国的丞相,李斯对边关的事情也很上心,他自然知道就在不久前,匈奴部落新的首领冒顿在鸣镝弑父后,又用瞒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