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一番长谈,不知不觉天色已亮,蒯彻将酒壶倾覆过来,只倒出几滴残酒。他哈哈一笑,跃下供桌伸伸双臂,对宋留道:“天色已明,浊酒已尽,多谢你的款待让我一夜尽欢,如今天已放晴,你我就此别过,各自赶路吧。”
宋留赶忙也从供桌上下来,“不可,不可,宋留虽是一夜未眠但丝毫不倦,难得遇上先生这等世外高人,在下怎可轻易别过,宋留愿与先生结伴同行,一路之上再听先生教诲。”
蒯彻一皱眉,“宋壮士盛意权权蒯彻心很感激,只是你我并不同路,你要去齐国,当走琅琊郡,我要回范阳,需走东郡,又怎能结伴而行。”
“先生勿怪。”宋留施了一礼,“在下心虑渔阳戍边一事,就算没遇到先生,我也决定走东郡到邯郸再到渔阳,然后折返到齐国。今日得遇先生,宋某更要如此了。”
蒯彻看宋留一脸真诚,不像是作伪,心中也很感动。他点点头,“好吧,既然如此,蒯彻就再叨扰壮士一程了。”
“先生千万不要这样讲,能有先生相伴并聆听教诲,宋留见识大开,实是我的福分。”
这宋留对蒯彻还真客气,在大泽乡雇了一辆大车,拉着蒯彻上路,省得他一路行走。路途之上,宋留也是好酒好饭款待,蒯彻心下过意不去,也对宋留讲一些名家的情况。
名家创始人是惠子与公孙龙。惠子是宋国商丘人,同时也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惠子虽是宋人,却来到魏国做官,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张仪为破苏秦的合纵之策来到魏国。因为惠施与张仪意见相左,而魏惠王宠信张仪,惠子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子得以重回魏国。
惠子结识庄子后,二人一见如故,都为对方的学识而折服,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惠子洞彻人性玄机,是诸子百家中第一个提出来“人际关系论”的人,他认为:社会生活具有复杂性,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器重的程度,不是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而是取决于他与周围世界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联系大众的程度,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个人的潜在能力能够得以在社会上实现。惠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他才能在当时成为一时的名士,深受各国君主的器重。惠子有一个朋友叫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重用和宠信,但惠子告诉他,你除了要忠于魏王,还一定要很好地对待魏王身边的人。田需不解,惠子告诉他,比如那杨树,横着栽下去能生存,倒着栽下去能生存,折断栽下它也能生存。可就是这么一种易生之物,就算十个人栽它,却经不起一人的拔除,原因就在于栽起来费工夫,而拔除它很容易。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须戒除任何人的拔除。你今天虽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也经不起人们的诋毁,而要想取得君王的长久信任,就必须防止人们在君王面前的诋毁。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就是这个道理。
惠子离开魏国后到了楚国,当时楚国有一位奇人名叫黄缭,他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旁人一听都很为惠子担心,因为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但惠子不假思索,应对如流,阐述了他认为的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据说黄缭听完后对惠子钦佩有加,后来庄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在他的著作《天下篇》中记载了这件事,同时保存了惠子的十个命题,这就是有名的“历物十事”。
“历物十事”包括有: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子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他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这与墨子后期思想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的。现代科学证明,墨子和惠子的思想超越了他们的那个时代,可与现代人比肩、看齐。惠子的思想贯穿着“合同异”的辩证因素,同时对“大同异”、“小同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推论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这就与庄子的“万物皆一也”的结论很接近了。或许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