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拿着陈胜的印信,带着陈胜给他的三千兵马从陈县出发了。在陈胜麾下得力的八个人中,论武功,周文只能向后排;论军事能力,他也比不上武臣、吕臣、周市、召平等几个人。但周文也有一个优点,是这些人很难望其项背的,那就是他的口才好,或许这跟他曾经做过春申君黄歇的门客有关。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会占卜。一般懂得占卜的人口才都不错,因为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语让对方相信他占卜的结果。
既然有了陈胜的印信,周文一路之上就打着陈胜的旗号为自己鼓噪声势。宣传永远是有效的,难怪周文会占卜,这一招还真灵,限于信息不通畅的原因,他所过之处的楚地百姓此时并不知道创立张楚政权的陈胜已经腐化堕落,也不知道西征荥阳的吴广已经败退,他们最新的信息还是陈胜连战连胜,在陈县已经称王,且派出去几路大军,分别攻取魏地、赵地、广陵,还有一路在攻打荥阳。既然形势已经大好,为什么不参与其中分一杯羹呢,就算最后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至少眼前可以改善已经坏的不能再坏的生活。
对胜利的盲目乐观,对改变现有生活状况的过度渴望,对新政权的无限向往,最后再加上周文的一点鼓动,沿途之上这些穷苦百姓纷纷投军,套路同之前发生的一样,一是驻扎在各地的秦军力量太薄弱,构不成真正的防御力量;二是百姓对大秦政权已经失望透顶,多年的疾苦让他们对新生事物都抱有一线希望,于是各地民众自发地欢迎周文的到来。此时的周文和当初的陈胜一样,也没有想到形势在短时间内就一片大好,等到他迂回到荥阳附近时才发现,他的士卒此时已经有士卒数十万,兵车千辆了。
按照原定的计划,周文此时应该通知淮阳的吴广,然后统率大军到荥阳城下与吴广汇合,集双方之力一举摧毁荥阳的秦军主力。只要击败李由,敖仓就指日可下,有了敖仓的粮食,庞大的军队就有了充足的后勤补给。荥阳是函谷关前最重要的一道屏障,拿下荥阳,意味着整个大秦都直面张楚政权的威胁,应该说这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可惜的是,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和有利的时机,周文和陈胜一样,头脑有些发热了。他错误的以为,如此好的局面完全是自己的功劳,现在如果知会吴广,以吴广假王的身份,自己势必会听从他的调遣,手下这几十万大军也势必会离开自己的掌控。失去这么大的权利和利益,周文从心底感到不舍。此时,他的心中已经萌生了另一种想法,既然吴广在淮阳可以与三川郡的李由对峙,我莫不如绕过荥阳,直扑函谷关,一旦得手就可直逼咸阳,如此一来,亡秦的莫大功绩就由我周文一人独享了。
周文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就开始着手研究与部署,或许上天真的垂青于他,要把这份历史功绩交由他完成,就在这个时候,周文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奉命迂回武关的宋留派人来联系他了。
宋留顺利完成陈胜交给他的使命,由此得到了陈胜的赏识,在派兵西征的同时,也命他率领一支队伍往南阳郡进发,迂回至武关,间接策应吴广的主力西征行动。
秦国地理条件特殊,占据黄河上游,兼有渭水与华山,属高原地势,面对华山以东的东方六国呈居高临下之势,这也是秦国出函谷关攻击东方六国容易,而东方六国攻击秦国较困难的原因。此外,秦国南有秦岭隔绝,西面是荒无人烟的地区,虽有西狄等部落,但实力弱小不足为惧。至于北面,虽与匈奴、月氏接壤,但地处黄沙,这些少数民区部落往往选择河套一带行动,对秦国本土威胁甚小。
秦国就坐落在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盆地之内,当时的黄河流域林木茂密,植被葱郁,河流湍急,水土还没有流失,正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绝佳所在,否则当初的周王朝先祖也不会看重这块地方。
秦国东有函谷关扼黄河要塞,西有大散关控西部地域,南面依托秦岭山脉有武关固守,北方修有长城靠肖关紧缩门户,战则出关即可,退则闭关自保,正是由于有这四处要害拱卫,秦国才被称为关中之地。
武关在秦岭之上,出关既是南阳郡,所以宋留领兵出征,平定南阳后就来到了武关。秦国在与东方六国作战时在四处关隘都留有重兵,其中武关主要针对的就是楚国。平定六国后,兵力虽有所减少,但出于保卫咸阳的目的,嬴政还是留下不少防御力量。武关如此,大散关也是如此,肖关更不必提,为了打击匈奴,肖关现在还由名将杨端和率重兵固守。只有函谷关,由于嬴政重兵布防荥阳,原来的军事要地反而力量削弱了。
宋留这一路由于是迂回,因此路程很远,等到他平定南阳打到武关时,已经是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的冬天了。
宋留和葛婴是秦国小吏出身,深知大秦帝国的底蕴和实力,因此他一路之上虽然也是打了不少胜仗,但并没有向周文那样忘乎所以,头脑还是很清醒的。面对武关的重兵守御,宋留估量一下形势,觉得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破关而入,因此他驻足关前等待动静。
宋留派人出去打探,这一打听还真带来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