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家是江东大户,虞姬嫁给了项羽,虞家自然倾全族之力支持项羽。有虞家的示范效应,加上项羽力能扛鼎的勇武,还有项梁这些年对江东豪强的笼络,江东子弟对参加项羽的队伍是非常追捧,时日不多就聚集了万余人。
项羽大喜,他亲自挑选进行整编,经过汰弱留强,共募兵八千人,这就是日后项羽帐下赫赫有名的江东八千子弟。
项羽这边加紧操练这些士卒,项梁那边也没闲着,他以郡守印绶为凭,自立为会稽郡守,以项羽为副将,季布、龙且、钟离眛、桓楚、虞子期、项庄和其它一些豪杰贤士分别担任领军校尉、军中司马、军候等职,任命范增为军师,宋义为参军,宋义的儿子宋襄为幕僚,自己的弟弟项伯为宗正,负责后勤补给。为了保护好项羽的安全,项梁本想从第二代乌家弟子中选出最精悍的三十人作为项羽的贴身卫士,但项羽经过筛选,最终只确定了二十七人。项梁不解,问项羽为何不凑够三十之数,项羽只是微笑不语,只是把项声、项它给加了进来,凑够二十九人,最后还空缺一人。
项羽不说,项梁知其必有深意,因此也不再问,只是专心打理自己的事务。应该说项梁的安排和布置还是很到位的,但这当中有一人没有得到重要,因此心中不服,起身问项梁原因。
项梁看看这人,对其道:“前些时候,我为一大户人家主持丧事,为了考察你曾分派足下很重要的事物,然足下并未办好,以此可见,凭足下才智,怎可胜任军中要职?”
众人闻言回想当日之事,却如项梁所言,这人非但没有做好,反而差一点耽误了人家的大事,因此对项梁用人很是佩服,就连这人听后也是嚅嚅无语。
明的方面无人计较,但暗中却还有一人对项梁的安排不满,这就是宋义。自闽越一战项羽救下宋义父子,宋义就跟随了项羽,其间也为项羽多次出谋划策,为项羽最终平定闽越多立功劳。等到项羽为了引诱孟无离故意到了江淮之地,在那里意外见到范增,又用张良之谋挫败孟无离后,为了乘胜追击就让宋义父子先回会稽了。那时的乌家堡除了虞子期留守之外再无猛将,因此宋义在这当中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这次项梁分兵派将安排职务,宋义满以为自己会得到重用,不想仅仅得到一个参军的任命,因此心中隐隐有些不满。
宋义是楚国昔日的令尹,可以说是朝中重臣,若不是楚国最后一代君王负刍宠信昌平君,将楚国军政大权尽付其手,按照楚国旧制,令尹就相当于秦国的丞相,是位高权重的人物。
其实宋义自己也是想多了,要知道项梁此时的身份也不过是自立为郡守,按照秦国的职务划分,郡守不过就是帝国的一名封疆大吏。项梁不像陈胜已经自立为王,他从郡守起步,能够任命的也就是上述这些职务,对宋义可以算得上是人尽其用了。
宋义虽然不满,但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毕竟项氏叔侄的实力太大,自己也只得暂且隐忍。
项梁、项羽练兵吴中,准备如召平所讲兵渡淮河响应陈胜,正在他们积极准备的时候,虞姬给他们带来了三个消息,让项梁、项羽叔侄意识到,原来天下早已混乱不堪。这三个消息分别是:一,燕国复立了,韩广成为了燕王;二、齐国自立为王的田儋和原来齐王建的嫡亲弟弟田假闹矛盾了;三,一个叫做秦嘉的人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定都彭城,楚国复立。
第一件事好说,燕国地处北边,谁当燕王都无所谓,只要是打着反秦的旗号就行,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反秦,只要自立为王,就能牵扯一部分秦军的力量。第二件事关系也不大,管他谁是齐王,不管是田儋或者是田假,反正都是你们家里内部的事,无非是利益不均引发的矛盾,与外人不相干。只有第三件事让人头疼,项梁明里自立为会稽郡守,但他怀中还有一方印信,那就是召平留下来的,陈胜封项梁为上柱国的将军印信。陈胜是最先建国称王的,国号为张楚,就是说已经算是楚国复立了,现在秦嘉又立景驹为楚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哪个楚国是真的,这秦嘉和景驹又是何方神圣呀。
既然事情又有了新变化,项梁只得将范增、项羽、宋义、虞姬找来共同商议对策。涉及到这些事,项梁、项羽和范增都不行,只有依靠虞姬与宋义。项梁虽久经世事,但那个时候的形势与现在迥然不同,因此他无从下手;项羽还年轻,领军作战固然可以,但现在不是打仗,况且他也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范增固然足智多谋,不过现在也不用出谋划策,而是分析局势,所以他也只能干看着,三人的目光一时间不由得齐聚在虞姬和宋义的身上。
虞姬负责情报的收集,这些事情她自然知晓。宋义原来是楚国的令尹,楚国的事情问他是正合适,毫无疑问,他才是这次会议的主角。
宋义心里很美,他目光偷偷瞥了在座诸人一眼,心想事关大局,到头来你们还得问我才行。不过他心里很清楚,现在还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先得等虞姬把情报与大家分享一下才行。
虞姬倒是很干脆,她虽然觉得宋义有时候太把自己当回事,总喜欢端个架子让别人恭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