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熊心到他的都城盱台去了,跟随他一同前往的是陈婴与宋义。&29378;&47;&20154;&47;&23567;&47;&35828;&47;&32593;&119;&119;&119;&47;&120;&105;&97;&111;&115;&104;&117;&111;&47;&107;&114;这一年熊心五十多岁,陈婴约四五十岁,宋义也已经五十上下,由此可见,这套班子还是非常般配的。
支开了楚王熊心,项梁自然准备要大展拳脚,就在当晚,一个人来找他了。找他的人是项伯,他的同宗堂弟。自己人当然要见,可项梁却发现,来的人不是只有项伯,他的身边还有一个人,却是刘邦身边的张良。
项梁对张良有印象,他也听说过当初下邳城发生的事,因此对张良并没有多少好感。不过项梁知道张良曾经救过自己的堂弟项伯,所以看见张良还是笑脸相迎。
张良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他劝说项梁,说君上现在已经立了楚国宗室的后裔,楚国已经复立,现在看来原来的东方六国中齐、楚、燕、赵、魏五国已经复立,唯有韩国还在大秦治下苦苦挣扎,君上可以在韩国诸公子中择一贤者立为韩王,如此一来既可以广树恩泽,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党羽。
张良的楚地方言不怎么标准,项梁听起来很费力,不过他还是认真地听着,并且上下打量着这位貌似妇人的中年男人,同时内心也在揣测着他的真实意图。
项梁听张良说完,跟着问了一句,“如果我依从先生的意见,你觉得韩国诸公子中谁最贤德呢?”
张良拱手施礼,“君上,以在下看来,远在韩地的横阳君公子成在诸公子中最为贤德。二十二年前韩国覆灭,多年来韩国臣民,包括王室后裔在秦国治下渐渐忘记了自己的祖业,一个个变得麻木不仁,苟且偷生。唯有公子成,对韩国依然念念不忘,直到现在还在韩地为光复韩国而不懈的努力着,我想这样的人应该值得信任。”
项梁点点头没有说什么,一旁的项伯还想为张良美言几句,项梁摆摆手,“先不用说什么,兹事体大,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们先出去吧。”
张良、项伯告辞出去了,项梁在大帐当中来回踱步,心中一直在盘算张良这个建议的真实目的。猛然间,项梁想起一个人,就是日间提出设立都城建议的陈平。
陈平这个建议很好呀,杀人于无形,看起来是为了楚王的安全着想,实际上是把他远远地抛到一边,省的真摆出个楚王的架势,到时谁都难办。陈平当时跟项羽来时,项梁曾经打听过陈平的出身,知道其本是魏国人,是道家弟子,与楚国等并无瓜葛,因此对其很有好感。如今自己犹豫不决,项梁立刻想起了陈平。
陈平听完项梁的介绍想了一想,然后告诉项梁,说君上可以答应张良的请求,您就给楚王上一道奏折,把事情说明,然后立横阳君公子成为韩王。如果楚王问询,您就推脱说事态紧急,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借口搪塞即可。
项梁看着陈平,“为何要如此匆忙行事呢,我即便上奏章,想那楚王熊心也不会不答应。”
陈平摇头,“君上上奏章楚王自然答应,但那样一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见项梁有些不解,陈平解释了一番。他告诉项梁,说张良为什么不在楚王面前提起复立韩国的事,偏偏在楚王走后跟您提呢,是因为他知道,楚王不过是个名义上的君王,君上您才是可以谋事与做主的实际人物,因此他宁愿找您也不愿见楚王。如果君上把事情推给楚王,楚王必定答应,那样复立韩国的功劳就归属于楚王了,公子成感念的自然也是楚王而非君上您。
其间的道理项梁一听就明白了,他点头的同时又问陈平,说我立公子成可以,但我担心的是,一旦公子成成为韩王,他的势力会不会像魏国和赵国那样迅速崛起,那样对我楚国日后的行动也极为不利。
“君上过虑了。”陈平摆摆手,“韩国是最早被秦国灭亡的,现在的颍川郡与三川郡基本上就是韩国的国土。由于韩国与秦国接壤,因此秦国对韩国这块地方很是看重,把他视作秦国的门户,嬴政因此才会让李斯的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率重兵扼守荥阳。张良说的没错,韩国亡于秦国已经二十二年了,除了李信伐楚那一年韩国有过一次暴动之外,此后再无声息,韩国权贵与百姓已经习惯了大秦的统治,没有复国的念头了,所以陈王起兵,各地纷纷响应,唯有韩地没有动作。陈胜本身就是颍川郡人,想来他也知道这一点,也因此没有派部下到韩国去谋求复国。”
“你的意思是就算我拥立公子成,他也不可能成事?”
陈平点点头,“那公子成号‘横阳君’。横阳在哪,在砀郡的睢阳县,属于魏国,一个韩国公子的封地怎么会在魏国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韩国灭亡后,公子成曾经谋求过韩国复立,结果他失败了,于是逃到魏国继续抵抗秦国。当时的魏王考虑到公子成有些功劳,而且他坚决反秦的行动对魏国也有帮助,因此封他做‘横阳君’,算是拉拢的手段,只是后来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