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兵变,带兵反攻邯郸,竟然将赵王武臣、右丞相邵骚都给杀了,幸亏张耳门下宾客众多,及时传递消息,张耳这才躲过一劫。&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
张耳、陈余逃到信都,张耳听从了门客的劝谏,和楚国一样,在民间找到了正宗的赵国王室后裔赵歇,拥立他为赵王,然后收拾残兵败将,算是恢复了元气。
李良在邯郸大肆劫掠一番,等到天明才知道,原来张耳、陈余跑了。李良素知这二人很有本事,倘若给他们机会,自己日后的生活就别想安稳了。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领兵又向信都打来。
如果说李良不甘心受武臣姐姐的侮辱,愤而攻邯郸反叛还情有可原的话,但现在他的部下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在邯郸抢了不少的东西,现在还要他们去打仗,士卒已经懈怠了。
此时,陈余开始显露出他的军事才华,他在张耳面前讨令,要领兵抵抗李良。张耳答应了,让他的门客张黡、陈泽为副将,另一位门客贯高为参军,随陈余一同出战。张黡、陈泽虽不能说是勇冠三军之将,但至少也有独当一面的本领,否则当初张耳也不会在武臣面前推荐二人领兵取上党。
贯高其人颇有胆略,在史书上此人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这是后面的事了。不过当时贯高也不含糊,他向张耳密奏,让张耳的儿子张敖为奇兵,从代地回军,攻击李良的后路。
原来张耳陈余知道武臣其人不能成事,二人在武臣手下时就有了废武臣而自立的心思,只是觉得时机不成熟而迟迟没有动手。张耳老谋深算,他先推荐张黡、陈泽领兵,拥有了部分军权,然后蛊惑武臣,让自己的儿子张敖到代地去招募赵国原来的豪强。
嬴政灭赵国其实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就是王翦与李牧两大名将对峙,结果不分胜负。后来嬴政用尉僚之计,派遣使臣秘密到赵国,向当时的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贿赂,由郭开向赵王迁进言,说李牧战事不利,用赵葱、颜聚换掉了李牧。郭开是赵王迁的老师,他的话自然有分量,于是赵王迁听信了郭开的话,临阵换将,犯了他的祖上赵孝成王一样的错误。赵葱也很不错,否则赵王也不会信任他,只不过他的对手太厉害了,那可是绝世名将王翦呀。赵葱和当年的赵括一样,也算是有本事的人,只不过第一次带兵就遇到了王翦,亦如赵括遇到了白起一样,只能说赵葱的运气不好了。
换掉李牧,那些跟随李牧的代地兵将立刻就散了。结果很相似,赵葱一战大败,王翦直接包围了邯郸,赵王迁无奈之下只得请降,嬴政亲到邯郸受降,赵国亡了。
这时第二部分开始了,赵王迁的哥哥公子嘉不甘心赵国灭亡,他在颜聚的保护下带领赵氏宗族数百人逃到了代地,自立为赵王,开始了另一段赵国的历史。代地靠近北边与匈奴接壤,当地军民皆骁勇善战,弓马之强冠绝赵地。最主要的是,李牧在代地经营多年,麾下有数万精锐铁骑,他们一心忠于赵国,并不愿意臣服于秦国治下。赵嘉到了代地先是为李牧平反,直接拉拢了李牧原来的兵马,然后就是暗中大肆招募邯郸的地方豪强。这些人在赵国亡后也是心有不甘,于是纷纷跑到代地投靠赵嘉。此外,由于代地靠近燕国,赵嘉又派人到燕国对燕王喜晓以厉害,两国共同对抗秦国,由此赵嘉算是稳住了阵脚。
嬴政对这一切自然心知肚明,不过他的目光已经转向了魏国,因此对赵嘉也没太在意。其后燕太子丹派荆轲为使,发生了荆轲刺秦的事,嬴政大怒,先是让王翦在易水大破燕国,顺道收拾了赵嘉,赵国这才算是彻底亡了国。赵国虽亡,但代地的传统却依然保持,除了精通弓马之外,当地人对大秦并不认同,武臣既然是打出了反秦的旗号,代地的力量就一定要拉拢,这也是张耳让儿子张敖去代地的原因。
张耳采纳了贯高的策略,派人给儿子张敖秘密送去一封信,要他从代地带兵抄后路攻击李良。张敖也不含糊,他到了代地后与当地豪强处的很好,由此也拉拢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而今听说父亲有难,当即按令而行,悄悄转到了李良的后面。
这些事李良哪里知道,他还以为趁着张耳、陈余立足未稳一战可以成功呢。两军开战,陈余亲自上阵,带着张黡、陈泽猛攻李良的大营。要不说嬴政派李良负责赵地的整体防御还是明智的,赵国将士弓马虽强,但李良麾下的秦军也很厉害,李良指挥得法,竟然没让陈余占到便宜。双方大杀一场,正自胶着之际,张敖出现了。这下子李良受不住了,腹背受敌不说,张敖还是生力军呀。自赵国亡后,这一战是赵军与秦军的第一次正面交手,七国纷战之际赵军尚且不惧秦军,而今自己占得上风,赵军更是士气大振,就好像这一战取胜后赵国就能灭了秦国似的。
李良大败,手下将士伤亡不小,他连邯郸都没敢停留,直接跑到章邯那去了。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