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手下有两员最得力的战将,就是苏角、涉间。&29378;&20154;&23567;&35828;&32593;&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在这二人心中可从来不认什么皇帝与圣旨,他们只认蒙恬。当初嬴政沙丘宫驾崩,赵高假传遗诏之时,这二人就曾劝过蒙恬,要他不要轻信遗诏上的旨意,就算不能起兵造反,至少也要拥兵自重,举兵相抗。只可惜,蒙恬并没有这么做,他一心忠于大秦,只想搞清嬴政真实的想法,殊不知他已经成为胡亥继位路上的绊脚石,人家一心要杀他。
蒙恬位高权重,在边关多年深得军心,他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这三十万精锐秦军的走向,这也是赵高调王离从上郡到九原郡的原因,希望通过王离的实力压迫影响到蒙恬的选择。王氏家族与蒙氏家族并立于世,都是大秦得以扫平六国的功勋之臣,深受嬴政重用。王翦、王贲父子不用说了,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都是王氏父子所灭,在嬴政第一次东巡薛郡、琅琊郡的时候,王贲亦曾跟随。蒙氏兄弟也是风光一时,祖父蒙骜是秦国为数不多的上将军之一,父亲蒙武是王翦的副将,灭六国中多有功勋。到了蒙氏兄弟这一代,哥哥蒙恬将兵三十万在外守边疆,弟弟蒙毅为内史在内辅佐君王,显赫一时。
蒙恬死后,王离知道边关守军多有不服,这一点他也无能为力,因为在他心中亦对胡亥继位的合法性存有疑问。但不管怎样,防御匈奴的重任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倘若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外族入侵中原,那罪责可就大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王离好言安抚苏角、涉间,对二人晓以大义,这才成功将二人收服。做完二人的工作,王离这才让他们去下面稳定军心,可惜二人不是蒙恬,他们虽然作战勇猛,但若论综合能力自然比不上蒙恬,因此众多军士才悄然离开。对这一点,王离也是无能为力,他刚刚接手蒙恬所部,倘若有过激的举动,担心会造成军变。没有办法,王离只得减少长城防线士卒巡守的密度,算是勉强维系住了局面。
接到胡亥的旨意时王离也曾有过犹豫,到底要不要领兵南下去讨伐叛逆。他的犹豫有两点,一是担心北方的匈奴会趁自己离开之际举兵南下,那样一来麻烦可就大了;二来他对胡亥继位后的各种行为感到不满。蒙氏兄弟是什么人,那是帝国的基石,重用都还来不及,怎么可能随便就赐死呢。接着发生的清洗官吏,赵高提拔弟弟赵成。女婿阎乐的事亦让王离不满,最不能让他理解的是,皇帝胡亥居然举起了屠刀,屠戮自己的骨肉至亲,兄弟姊妹,这一举动可让王离遍体生寒。蒙氏与王氏都是大秦帝国的柱石,皇帝胡亥既能铲除蒙氏,又下狠心杀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人,等到这些人都死去,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了。所谓“兔死狐悲”,王离不能不考虑自己的下场。
等到宫廷再次生变,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自尽,左丞相李斯被下狱,赵高大权独揽的时候,王离心中的悲凉达到了顶点。短短两年,大秦的忠臣良将纷纷陨落,清洗地方官吏的结果是帝国的根基遭到了破坏,倘若没有这些因素,陈胜何以谋反,六国怎么可能再次遍地狼烟。
眼睁睁地看着经历七世君王才铸就的大秦就这样毁于一旦吗?王离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他从传旨官口中知道皇帝下了两道旨意,一个给自己,一个给百越的任嚣、赵佗。王离心想,局势未然很危急,但章邯目前还能维系住局面,如果任嚣、赵佗领兵北上,或许就用不到自己了。相比较而言,五十万秦军一旦从百越撤军,百越会脱离大秦的统治,但他们不会威胁到大秦的生存。但匈奴不一样了,他们若是南下牧马,大秦将生灵涂炭。王离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迟迟未动。
局势的发展出乎王离的预料,章邯尽管接连取胜,不过对局势似乎没有多大的影响,陈胜的楚国虽灭,但新的楚国复立,而且其余五国也各自复国,反秦势力非但没有因为陈胜的死而消沉,相反却是越来越壮大。除此之外,百越一带毫无动静,到最后竟然闭关锁国了。王离此时已经知道,任嚣和赵佗不会出兵了,想来他们也是对这位二世皇帝失望透顶,不愿参与平叛的行动了。
王离将苏角、涉间找来商议,他也不隐瞒,把自己掌握的所有情况都告诉了二人。按照苏角、涉间的想法,大秦帝国之所以会弄成这样,完全是皇帝胡亥倒行逆施,胡作非为的结果,根本不没有必要去帮他。苏角告诉王离,说蒙恬将军生前跟他说过,先帝嬴政十分重视百越与匈奴,他认为秦与六国纷战不过是兄弟之间祸起萧墙的争斗,因为都源出自当初周天子的分封。但百越和匈奴不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要是问鼎中原,我们或许有灭种之祸,所以先帝才全力打压百越,重兵防范匈奴。
王离也知道苏角说的没错,但他告诉二人,我们毕竟是大秦的将领,倘若逆贼攻进咸阳灭了秦国,我们也会成为亡国之人,到时就连自己的身份都会失去,还如何抗击匈奴呢。为今之计,还是应该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