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结合沙盘上各路救赵援军的军事部署告诉英布,重兵久屯于坚城之下而不克的情况曾经发生过,那就是章邯围困临济城,其时间长达五个月之久。&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相信大家依然记忆犹新,那就是章邯通过夜袭,击溃了魏齐联军,魏相周市、齐王田儋、领军将田巴皆战死,无奈之下魏王魏咎主动投降,保全了百姓的性命。
项羽看看众人,“很显然,这一次各路救赵的援军吸取了上次血的教训,所以大家看他们扎营的地点,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开来。这样部署的好处就是,如果章邯前来偷袭,就算是援军战败,至多也是个别营寨被破,而不至于全军覆没。既然各路援军进行了防范偷袭的安排,章邯和王离想必也看清了这一点,因此在援军没有主动进攻的前提下,秦军也没有主动进攻援军,双方就在这僵持下来。”
在项羽回答英布的同时,秦军大营内,章邯也在回答弟弟章平类似的问题。
自从楚军出现在巨鹿城周围的那一天起,章邯就格外的慎重。东阿城下和濮阳城下的作战让章邯看清了楚军的战斗力,在他的心中,各路叛军中唯有楚军最难对付。兵出函谷关以来,无论是威逼咸阳的周文的百万大军,还是威逼荥阳的吴广的大军,或是威胁武关的宋留大军,章邯都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即使面对张楚政权的陈胜,魏国的周市,齐国的田儋,章邯也丝毫没有感受到压力。但楚军不一样,在与楚军的作战过程中,章邯明显感到吃力,特别是三川郡守李由战死雍丘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李由的战死不单单是大秦损失了一员大将这么简单,而是直接影响到了章邯的整个作战体系。若没有关中兵马的增援,以及项梁在连战连胜后出现的盲目乐观情绪,定陶一战章邯还不一定能够取胜呢。现在大军来到赵国,与王离军团形成合围巨鹿之势,章邯想尽快灭赵,复制当年嬴政扫平六国的壮举。
这一战很重要,这一点章邯心里面十分清楚。当年嬴政灭六国,无论是韩国还是魏国,或者是燕国以及齐国都很容易,唯有赵国与楚国费了一点周折。楚国是地盘太大,而赵国则是战斗力太强,纵使王翦这等绝世名将,面对赵国李牧也只能维持均势而不能一举攻克。章邯清楚地记得,在扫平六国的过程中,嬴政一共出咸阳两次,一次是成功灭赵后嬴政亲来邯郸,接受赵王迁的请降,让自己在洹水的山谷中救下赵高,同时完成了与项少龙师徒的最后见面。另一次,则是在王翦击败楚国项燕后,嬴政亲到东岗犒劳三军,勉励王翦继续深入楚地,最终完成灭楚的大业。
嬴政为何会在灭赵后亲到邯郸受降,又为何会在王翦击败楚国项燕后亲自犒劳秦军,主要还是这两次战役太过重要了。六国中论弓马之强,士卒之锐利,天下无出赵国者,赵国的劲卒是秦灭六国最大的障碍,赵国的军民是六国中抵抗秦军最坚决的。此外,取得赵地就意味着六国的连接枢纽被中断,六国合纵再难完成。燕与齐接壤,但燕齐是世仇,当年齐国曾经派大将匡章攻破过燕国国都,掳走燕国重器,算是灭亡过燕国一回。其后燕昭王派乐毅为将,半年内下齐七十余城,连齐都临淄也被攻克,齐国也算亡国一回,因此燕齐之间仇怨甚深,绝无可能合纵。
齐楚倒是在吴地一代接壤,但是楚国一直都想北上,齐国心仪的领土诸如宋国、鲁国皆为楚灭,严重阻碍了齐国的发展,因此齐楚之间也多有不和。至于楚魏之间更不用说,一个想北上黄河流域,一个想拿下长江天险,楚魏两国爆发过多次战争。最后就是魏齐之间,单单一个围魏救赵之举就已经让两国结怨了,其他的就更不要提了。当年六国合纵,是苏秦凭借着自己的伶牙俐齿首先说动赵肃侯,以赵国为背景展开连番游说行动,最终得以在白马盟誓,让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也正是知道这些恩怨纠葛,看清了赵国的重要性,嬴政才会亲来邯郸。
至于在东岗犒赏三军,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秦国伐楚始于李信,结果二十万秦军精锐三日三夜之间被楚国项燕打的是全军覆没。尽管秦国上层每一个人都隐约猜到,楚国项燕其实就是项少龙的化名,但是这个真相每个人都不敢揭开。王翦领大秦倾国之兵六十万伐楚,楚将屈定打着项燕的旗号迎敌,结果被王翦杀败,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因为这标志着楚国第一流的将官都败亡了,这会给予楚地军民最残酷的打击。
章邯告诉弟弟章平,现在的形势跟十几年前差不多,都是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反抗秦国。既然如此,当年先帝的策略依然奏效,所以拿下赵国是彻底剿灭各路叛军的必由之路。
章平点头,说王离是王翦的孙子,他从长城防线南下,第一个目标就对准了赵国,是不是他也是吸取了其祖父王翦当年的策略,准备复制其祖父王翦、父亲王贲当年的壮举。
章邯轻笑,说从王翦进兵的路线来看,其志向确实如此。他让手下副将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