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水怒涛翻滚,奔腾不息,惊涛骇浪之声夹杂着隐隐的咆哮,不停拍打着堤岸。&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河边的风很大,军营的旗帜被吹的扑啦啦响声不断。
章邯把他的大本营扎在了棘原这个地方。棘原在哪里呢?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水的南岸,也就是安丰乡、洪河屯乡、习文乡这一三角地带。棘原的北面,则是漳河水道上有名的渡口“三户津。”
漳河现在是海河水系的一大支流,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巨鹿之战爆发时期,漳河其实是隶属于黄河水系,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漳河发源于今天的山西长治,《禹贡》书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地理观念的著作。这篇《禹贡》全文1193字,据传是大禹治水时为了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将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兼载各地的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禹贡》分为五个部分,即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与五服,其中第三部分导水普遍被认为是《禹贡》一书中地理方面的精华。在导水部分中按照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对九州地界向靠近黄河的帝都进贡税赋时所经过的水道中的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支流和入河口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开创中国水文地理的先河。
漳河作为当时黄河重要的支流,《禹贡》一书对其亦有记载,在第一部分九州中,曾说漳河是“横流入河”,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可见漳河的河道走向与黄河正好是相反的,是一纵一横的排列。
漳河的河道变迁历史上比较复杂,它的变动最南可达到安阳河,最北可达到滏阳河及其前身衡水,其变动顶点是在出山后邺镇(古邺都)之西,即今天的三台口。漳河的源头来自太行山脉,因此其上游穿行于太行山崇山峻岭之中,河道水性湍而悍,急流以高屋建瓴之势,穿峡谷、越断崖,奔腾而下。据《畿辅安澜志》记载:“漳水洪涛声闻数里”。漳河之水从太行山滚滚而下,挟带大量泥沙,古人说“漳水之浊虽减于黄而易淤于黄”,就是说漳河水浑浊的程度虽然赶不上黄河,但是河水中所挟带泥沙淤积的程度却比黄河水更加的容易,故而漳河素有“小黄河”之称。
漳河水道之所以变迁,主要还是由于黄河水道变迁造成的。根据《周谱》记载,周定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02年,原来沿太行山东麓由南向北而去的黄河,于今天的河南省浚县宿胥这个地方(今属浚县境)决口,由此酿成黄河改道,形成两条水道,西面的原河道现在的史学界一般称为“禹贡大河”,东面的新河道称为“大河故渎”。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黄河的水量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如此匮乏,在下游经常断流。当时的黄河水波涛滚滚,尽管发生了决口改道的事件,但黄河水却可以同时在两条水道间穿行而丝毫不受影响,只是禹贡大河所在的原河道挟带泥沙的数量开始减少。
为了治理黄河,战国时的百姓同样沿黄河筑堤。禹贡大河与黄河主干道断开后,原故道禹贡大河自宿胥口以北内黄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竟逐渐的由原来的滚滚浊流变成一股清流,因而又被称为清河,成为齐国、赵国之间的一条巨川,并成为两国间的天然界河。至于这个黎阳,就是今天河南省浚县的古称。
当年鬼谷弟子苏秦艺成下山,针对当时的秦国连年纷扰东方六国的实际情况,准备游说六国君主联合起来,采取合纵的策略一起对抗秦国,这才有了精彩绝伦的苏秦说六国国君的故事,第一次展现了鬼谷弟子天下无双的辩术。在《战国策?赵策二》中记载了苏秦游说赵肃侯的谈话。苏秦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后来苏秦又到齐国游说,他对齐王说:“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以上内容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赵国在齐国的西面,齐国在赵国的东面,苏秦说赵国东面有清河,又说齐国西面有清河,地理位置上是相互对应的,可见清河是赵国和齐国两国共有的一条煌煌巨川。在当时那个时代,两国共有的只能是国土之间的分界线。苏秦生活的年代,距离巨鹿之战时间跨度大概有百余年历史,其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黄河再次发生河流改道的情况,所以苏秦游说赵国、齐国君主的史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旁证黄河改道的情况。
结合《战国策》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以下结论。一是此时“禹贡大河”也就是黄河原来的河道已经与黄河主干分流,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