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成功即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毫无疑问,作为秦军主力兵团的主将,章邯在巨鹿之战中算是失败的一方,这也粉碎了他兵出函谷关以来连战连胜的战神形象,那么章邯在这场战役中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呢,我们也来尝试着分析一下。
《史记?项羽本纪》有这样的记载,“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里的令是命令的意思,而粟则是粮食,全句的意思就是章邯命令王离与涉间围困巨鹿城,章邯军队则在巨鹿城的南边,修筑起甬道为王离军输送粮草。论职务,章邯与王离相差无几,章邯之所以能够命令王离,或许与章邯是中央军,能够间接代表咸阳的中央政府有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章邯确实得到了咸阳中央政府的授意,因此才可能出现“令王离”这样的字样。
从二世皇帝胡亥的角度考虑,在章邯与王离之间要是有所取舍的话,胡亥一定会选择章邯。这是因为章邯是胡亥亲自任命的领军之将,事实也证明章邯确实没有辜负胡亥的期望,他连战连胜,有效的遏制了反秦势力最初的扩张,并成功消灭了陈胜集团,本已经摇摇欲坠的大秦王朝在章邯的努力下似乎又有了一丝生机。至于王离,虽然是将门之后,但他久在边关,胡亥并不熟悉,因此胡亥选择章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王离所在的长城军团在嬴政时期其军需辎重就是由咸阳通过直道供给的,王离奉旨南下平叛,其后勤供应自然也需要咸阳的朝廷支付,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言人,章邯无疑就承担起这项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章邯不得不提前准备,这也是章邯在定陶击败楚军,即刻转身投入到攻击赵国行动中的原因。秦军两大主力兵团看起来各自为战,其实彼此之间是不能分割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联系,那就是军粮。王离军团再强悍,但军队也离不开粮食,章邯军团为了保证自己和王离军团的粮食供应,二者的目标就一定要一致。
章邯之前的作战之所以迅速,是因为大秦在敖仓屯有粮食,这些粮食通过各个水系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他。但进入到黄河以北的赵地,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邯郸等地与关中、敖仓、河内等大后方没有水系直接相连,运粮一下子成了大问题,所以章邯要提前准备。棘原这个地方四通八达,关键是四周都有水路相连,接收从敖仓以及河内郡运来的粮食都非常的方便,所以章邯才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囤积粮草的大本营。棘原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边,洹水的南岸,这样章邯从棘原出发,经洹水,入清河,通过甬道,到巨鹿南大营,最后送粮至巨鹿城下给王离军团。至于甬道战术,在秦汉时代颇为流行,刘邦、项羽等都曾在战时修建过,大概是沿道路两边挖沟取土,然后用土沿路两边垒筑成长墙,起到隐蔽人员与辎重、防备敌军、盗匪和猛兽袭击的作用。20公里长的甬道,章邯动用10万人的话,算下来平均5个人修1米,工程量其实并不大,这也是秦军没花费太多时间就建成的原因。
关于甬道的位置,既然章邯一直都在依靠各大水系的河道运粮,他就不会蠢到凭空单独修筑的地步,一定是利用原有河道的走向,并且终点是巨鹿南的章邯大营,这样才能可靠的保证章邯和王离都有军粮供应。也只有这样,当英布和蒲田数绝甬道后,首先是“王离军乏食”,而章邯暂时却未受影响,这也可证明粮食确实是先囤积在章邯军中的。
项羽的调虎离山之计为什么能成功引诱章邯离开巨鹿城南大营,就是因为他看透了秦军的弱点。英布攻击甬道是断了王离大军的粮食供应,司马卯沿河道骚扰秦军,是截断了敖仓来的粮食供应,而项羽虚张声势要袭击棘原,是彻底断了章邯大军的粮食供应,这三招招招致命,让楚军不用开战就立于不败之地,兵法云攻敌之所必救就是这个意思,为了两大军团的安危,章邯先是在甬道增兵,然后不得不亲自引兵回防。
各诸侯将是先于项羽到的巨鹿,何以他们没有敢于秦军作战呢,一方面是震慑于章邯与王离的威名,一方面夜是他们错误地判断了形势。每个人都认为章邯与王离包围巨鹿是在围点打援,就像当初章邯包围临济城,从而击败魏齐联军一样,所以各诸侯将不敢上前。但从战术部署上看,要想成功施行“围点打援”的战略意图,首要的一点是负责“打援”的部队必须具备高度的机动能力才行。可现在章邯驻守在巨鹿南,沿河道筑甬道,已经自缚了手脚,从而丧失了机动能力,所以章邯的计划应该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不应该是围点打援。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筹粮、运粮的路线过于漫长,并且陆路运输较多,导致大量的兵力被囿于粮食的漕转、运送和沿线屯驻保卫,导致章邯在巨鹿城下机动作战的兵力不足。
再看章邯的带兵能力,围困临济城就久拖不决,耗时将近半年,以至于让项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击败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