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这么关心张耳、陈余的事情,是因为刘邦年少时仰慕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招募宾客的事,曾经从自己的家乡沛县到过大梁,想要成为信陵君的门客。&40;&29378;&95;&20154;&95;&23567;&95;&35828;&95;&32593;&45;&119;&119;&11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41;很可惜,刘邦到了大梁城才知道,魏安氂王亡故,太子增继位,由于忌惮这位叔父,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魏无忌赐死了。信陵君身死,他的一众门客也就散了,刘邦无奈,打算返回家乡,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张耳。
张耳是正宗的信陵君门客,平时也很仰慕信陵君的行事风格,在信陵君死后自己开始尝试养士,在魏国有小信陵君的称谓。因为张耳喜好养士,所以他就特备留心与信陵君有关的人和事,因此也就了解到有人想要投靠信陵君。这样的机会张耳怎么能错过呢,他就与刘邦见了面,彼此一叙谈,张耳觉得刘邦这个人很是不俗,于是邀请刘邦到家中做客。张耳的本意是想让刘邦成为自己的宾客,结果二人相处几个月,张耳觉得刘邦志向很大,到最后没敢开口,不过他与刘邦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刘邦后来就回到了家乡。虽然过去了十几年,但刘邦对张耳印象也很好,现在听说故人的消息,当然要打听一下了。
沛公既然问了,使者哪敢不说,于是他将自己所见所闻详细的对刘邦描述了一番,也揭开了张耳、陈余这对好兄弟最终分道扬镳的内情。
原来项羽再召开完军事会议后就带着楚军南下追击章邯去了,至于肃清巨鹿周围残存秦军势力的任务就交给了诸侯联军来完成。项羽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他的几方面考虑的,一是军情不等人。章邯之所以后退,完全是因为英布将棘原和巨鹿城南大营之间运粮的甬道给彻底破坏的缘故,一旦自己放松,以秦军的战争潜力,修复运粮甬道是很快的事情,如此一来秦军战斗力就会恢复,说不定给王离军团运粮的粮道也能恢复,如此一来秦军就死灰复燃了。打铁需趁热,只有不断逼迫秦军,给他们施加压力,章邯才顾不上运粮甬道的修复,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断了王离军团的后路,所以项羽要立刻带兵追击章邯。
第二个方面则是因为与王离的关系。闵廷章从乌家堡来到巨鹿,不单单是告诉项羽如何行动,还有间接帮忙的意思。项少龙知道历史上巨鹿之战的最终结果,故此他对项羽很放心,但王离毕竟是自己结义兄弟王翦的后人,既不能让王离影响和破坏项羽的成功,也不能让王离死在战场之上,那样一来如何对得住王翦呢。项少龙思来想去,觉得闵廷章最合适,他不是乌家堡的人但又有身份,最主要是武功高强,由他来间接控制王离既不影响乌家堡与王翦之间的情谊,也算是暗中帮项羽一把,必要时还能将王离从战场上救下来,算是三面兼顾。闵廷章见到项羽当然就把项少龙的打算讲了,项羽对王翦一家也很敬重,当初若不是王翦带自己所属的五万铁骑堵住嬴政的后路,说不定嬴政真的就把乌家堡夷为平地了。王翦的意思很明确,你荡平乌家堡,我就铲除你嬴政。正是有这样的后顾之忧,嬴政不得不放手,选择让乌家堡和项少龙安然离开,远走塞外。为了避免见到王离产生尴尬,也为了维护王离将门之后的尊严,项羽选择避免与王离见面,故而才领兵离开。
其实项羽对王离很是佩服,在那样凶险的局势中,王离居然能准确判断出楚军意图并最终选择固守待援的策略,已经证明王离不愧是将门之后,很有军事素养。张厣、陈泽所率五千军士是赵国精锐,王离一战就能将其全军覆没,也充分表明其指挥能力和战场理解能力超群,本身亦是名将。
最后一点则是关于诸侯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大家膝行而入,这固然是项羽的勇敢对比诸侯军的软弱让大家觉得愧疚,但同时也给项羽留下巨大的隐患。因为愧疚,这些人就不愿意见项羽,不愿意见项羽就容易被他人离间,到时候由恩生怨,这些人说不定会起兵造反。项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选择离开,把分享巨鹿之战丰硕成果的机会留给这些人。这些人肃清残存的秦军后就有了战功,有了战功心里的愧疚就会减轻,这样一来再见到项羽时心态上就会平和,大家就容易相处了。只是项羽没想到,自己刚离开,诸侯军内部还是生乱了,而且生乱的还是张耳和陈余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余作为诸侯联军最初的联络人与负责人,在项羽走后自然再次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不过这时候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一是有了巨鹿会议的成果,诸侯联军已经彻底整合到一起,协调起来非常顺畅;二是王离军团的主要将领已经不在了,加上秦军彻底断粮,战斗力低下,虽然负隅顽抗但实际威胁已经不大。陈余指挥诸侯联军击溃了秦军残部,秦军死的死,降的降,巨鹿之战取得了最终彻底的胜利。
张耳返回巨鹿城中,陪着赵王赵歇出城感谢各路诸侯,自然就与陈余见了面。欢庆胜利自然少不了开怀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