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的两名亲信,以二世皇帝胡亥使臣的身份来到了棘原。&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
因为圣旨只是针对杨熊的,因此使臣对章邯传达的并不是二世皇帝胡亥的旨意,而仅仅是口谕。即便是口谕,措辞也很严厉。皇帝胡亥通过使臣告诉章邯,说我举全国之力支持你领兵出关作战,在王离和你之间选择了你作为秦军总指挥,就是希望你能够消灭关东叛乱,维护国家社稷,结果呢,听说你在巨鹿打了败仗,让王离军团覆灭,就连你都是接连败退,让朕大失所望。如今刘邦所部所向披靡,已经逼近洛阳,朕希望你能与项羽尽快决战,然后兵回荥阳,解救京师的危机。
章邯非常惶恐,自己是秦将,倘若自己背后最大的后台都不再支持自己,那这仗可没法打了。
章邯本想跟使臣解释几句,可人家根本不听,口谕传到即刻返回咸阳。
那么使臣向章邯传达的口谕是胡亥的真实意图吗?应该说口谕一半的内容是胡亥内心真实的想法,他确实想要章邯快速解决关东的叛乱,然后兵回咸阳,再顺手解决掉赵高,自己就可以亲政了。口谕的另一半内容,就是赵高自己的意思了。赵高顺水推舟,按照公子子婴的意图行事,顺理成章的杀掉了边关大将杨熊,与此同时,赵高也想好了利用杨熊事件震慑章邯的计划。赵高一步一步向上爬,最后扳倒李斯,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宝座,后来指鹿为马,几乎控制了整个朝政。随着地位的改变,赵高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他现在不但要担心大家对自己这个丞相不服,最关键的,是担心有人会来争抢自己的位子。
赵高盘算过,以自己的权势,朝廷之内已经没有人能撼动自己的地位,唯一的可能就是来自于外部的争斗。赵高遍观在外的大臣,如果说还有一个人有这种可能的话,那就一定是章邯了。
在一轮轮的政治内耗中,当年横扫六国的名将们,都已烟消云散了,大秦现在已根本没有能力再支援章邯了。赵高心里对此十分清楚,既然无兵可派,那么激励章邯勇敢作战的唯一办法,就是给予他高官厚禄,但这势必会最终影响赵高的地位。大秦历来重视军功,这也是小人物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何况章邯不是小人物,在出关之前,他就已经是九卿之一的少府,历经先帝与胡亥两朝,有着很深的政治资源。以章邯对于秦帝国的重要性,如果再加以显赫的军功,一旦他凯旋归来,最合适的封赏势必就是丞相位,尽管大秦可以设置两个丞相,但如此一来,章邯也势必会与赵高争权。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更为了防止二世皇帝胡亥与章邯走到一起,赵高一定要先下手为强,这就是他派自己亲信为使臣,到棘原严厉斥责章邯的原因。
章邯心中惶恐倒不是说害怕赵高,而是他担心二世皇帝胡亥年轻,做事很不沉稳,不能等到自己消灭叛军凯旋回朝的那一天。上一次公子子婴派门客韩谈找过章邯,在韩谈走后,章邯曾经与弟弟章平讨论过赵高弄权这件事,当时章邯告诉章平,说二世皇帝昏庸,否则朝政也不会尽归赵高之手,我就算杀了赵高,说不定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赵高出现,与其那样,莫不如让胡亥与赵高争斗。胡亥胜则不用自己,赵高胜则自己有充足的理由回兵,到时候杀了赵高,另立新君即可。只要朝政清平,施政得当,再加上自己的武力镇压,章邯相信现在的这些叛军一定都会被剿灭。
有这样的想法是在没有进攻赵国之前,那时候章邯连战连胜,威风不可一世,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即便是老谋深算的项梁都被他击杀在定陶城下。谁曾想到,自己在攻入赵地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原来获胜的模式突然发生了改变,先是陷入巨鹿森林、沼泽密布的环境中很难展开大规模行动,接着又遇到了项羽这位天才般的战神,从看似毫无破绽的秦军两路布防中找到了粮道这一唯一的缺陷,先是破釜沉舟,进而声东击西,然后调虎离山,最后血战九次,硬生生将自己与王离军团割裂开,最终王离失踪、苏角战死,涉间自焚,诸侯军趁势而上,全歼王离军团。章邯每想起这些总是慨叹,何以楚国有了这样一位军事领袖,同时也明白,为何乌家堡当年会纵横天下。
章邯想过,以自己现在的实力想要击败项羽和他的诸侯联军已经很困难了,要想取胜,就一定要复制当初定陶一战时的情景。一是倚仗自己后勤充足的特点,长期与项羽对峙,跟他打消耗战,时日一久,诸侯必定生乱,这是几百年来合纵之策的弊端,这一次也不会例外。二是让关中再发兵马支援自己,有了充足的力量,自己就可以实施碾压式战法,生生将项羽击败。项羽虽勇,但也抵不过千军万马,我通过人海战术,足可以将你困死。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皇帝的支持对自己至关重要,在胡亥与赵高之间因为争权还没有分出胜负之前,皇帝胡亥的作用还是很大的。现在胡亥派使臣向自己传达口谕,责备自己未能进兵剿灭叛军,毫无疑问,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