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话司马欣是半信半疑,因为他知道,章邯对于棘原的防守可谓不遗余力,而且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40;&29378;&95;&20154;&95;&23567;&95;&35828;&95;&32593;&45;&119;&119;&11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41;棘原不是一座城邑,因为秦时那个地方的周边是一大片湖沼之地,根本就不适宜建城。尽管如此,棘原这个地方陆路南北方向沟通华北、豫北两大平原,西连太行腹地,水路东接黄河故道,坐拥山河之利,交通便利,攻守皆备。章邯引军来时,能在一片榛莽大地之中,敏锐地看出此处的战略价值,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确实是很了不起。
为了不被敌军包围,同时给自己一个战略缓冲地带,章邯并没有一味死守棘原,而是分兵据守在棘原和汙水这两个地方。汙水的位置是在漳水的南岸,其原本是一条从漳洹分水岭北坡流淌下来的一条小河,最后向东北方向汇入漳水。这条小河今天已经湮没无存了,但当时还是存在的,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他的著作《水经注》里还有记载,“漳水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汙水出武安山,东南流,迳污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汙水东注于漳水。”秦时的太行山森林植被还没有遭到破坏,山体大都被树木所覆盖,水源丰盛,发源出一条小河还是不成问题的,即使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如今从地形和分水岭上的沟痕还是可以看出,古时分水岭南北两边确实都有小河顺坡而下,分别汇入漳水和洹水。
章邯分兵守汙水,不是守在河道旁,如果章邯这样用兵,他或许连陈胜都打不过了。在汙水以西,漳洹分水岭和漳水之间这个地方有块高地,这个地方很有名,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三国时期的曹操在临死时写下的遗嘱中提到了这个地方,并把它称为“邺之西冈”。
曹操的遗嘱大都是大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我们只把相关的,提到“邺之西冈”的段落摘录如下。“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曹操遗嘱的意思我们就不过多解释,只能说作为三国时期一位很有名的军事家,他能为自己墓地相中的地方想来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而这样的地方也往往是行军作战时的战略要地。在曹操之前的几百年前,章邯就选中了这个地方,并且把秦军的汙水据点设置在这里。
章邯这样做其实并不是在卖弄什么兵法,它的原理依然建立在逻辑和地形分析基础之上。如果对照地图来看大家就能明白,其实棘原这个地方地势是很低洼的,要想守住棘原,单凭周边的洹水以及湖沼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邺之西冈上设立一个高点,这样高低搭配,就可以充分利用汙水山水封闭,易守难攻的地形条件进行固守,从而与棘原之间形成彼此呼应,互为依托的防御格局,构成多点支撑,对敌军形成有效牵制的战略防御策略,即便有敌军沿河内广阳道进攻棘原,也会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这种分兵据守,互为依托的军事思想,与巨鹿城下王离的部署是非常相似的,说明这是秦国当时重要的军事思想,包括后面的环水结阵一样,都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章邯兵出函谷关的时候是有三十万军队的,到了棘原的时候只有二十万了,其中一部分战死,一部分在战胜陈胜后留在了颍川郡各城池驻守,还有一部分被派去运粮,所以到现在只有二十万兵马。
章邯对邺之西冈这个高点很重视,因为它可以俯瞰整个棘原地区,而且对棘原形成有力的支持。例如项羽若是直接攻击棘原,那么驻守邺之西冈的秦军可以在后面包抄项羽,从而与棘原的秦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秦军最擅长的进攻手段。如果项羽先南下迂回再进攻棘原,固然可以避开邺之西冈,但弊端就是会与赵地这个大后方脱节,秦军只要从邺之西冈出击,就可截断项羽的补给线和退路,到时就会重演巨鹿城下王离军团那一幕,断粮后的楚军将不战自乱,所以项羽是不可能从南面进攻棘原的。还有一条路就是东面直接进攻棘原,很可惜,从棘原顺洹水向下,是今天的安阳市区,根据考古勘探研究,这个地方当时是一片湖泊、沼泽地带,根本无法通行,所以楚军也不可能从这里进攻。态势已经很明确了,邺之西冈是项羽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不管你想从哪个方向进攻章邯的大本营棘原,都必须先解决驻守在邺之西冈上的秦军,也只有扫清洹水北岸的秦军后,才能渡河去进攻棘原,否则的话始终有被夹击的后顾之忧。问题在于,邺之西冈自身是一个山水封闭的高地,你若是强攻硬突,人家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会给你很大的杀伤。即便你伤兵损将的突入进去,可那个地方四面山水环绕,就像巨鹿城一样,大队兵马很难展开,结局也无非是像王离那样困顿其下而不得施展,这也就是章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