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固守棘原,他手下有兵马二十万,且不像王离军团那样缺少军粮,相反却是兵精粮足,那么他为什么不与项羽一战,而是要与项羽讲和呢?
章邯的防御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强到什么地步,从当时可以单独领兵作战将领的能力来讲,如果说章邯的防御能力排第二,那么还真就没有哪一位将领敢说排第一。&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东阿城下,面对那么多的楚军猛将,章邯仍然从容退却;濮阳城下,那么多的将领攻城,章邯仍然牢不可破。定陶城下,如果项梁有办法,他就不会派刘邦和项羽分兵略地,以至于自己最后兵败身亡;项羽那么猛,巨鹿一战章邯也能毫发无伤的撤走,由此可见章邯对防御战还是非常有心得的。
从棘原的周边地形上看,当初章邯之所以会选择这里作为他屯粮的大本营,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利守不利攻。现在巨鹿战败,章邯退守棘原,以他天才般的防御能力,非常巧妙的设置了汙水和洹水两道防线,且防线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支援,以至于猛如项羽,到了这里都不敢轻举妄动。
巨鹿战败,损失的仅仅是王离军团,章邯的主力基本还在,因此他退守棘原后依靠着自己原有的后勤供应,还是将项羽以及他的诸侯联军拖在了棘原这个地方数月之久。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么长的时间,诸侯联军内部一定会出问题,要么是彼此之间因为原有的利害冲突以致尔虞我诈,要么就是后勤保障出了问题,导致各国之间离心离德,最终联盟分崩离析。章邯打的就是这样的算盘,因为自秦国强盛东出函谷关欺凌六国起,这样的事发生过无数次,合纵之策尽管有效果,但东方六国之间没有一次能够坚持到最后。
不想这次与以往不同,各路诸侯通过巨鹿一战已经认清,只有联合起来并依靠项羽的指挥,才能真正灭掉暴秦,否则他们的命运与他们的先辈是一样的,早晚都会被强秦灭掉,因此这一次联军内部是空前的团结。张耳的小动作是多,但那都是在不影响大局的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章邯希望的联军内部发生变故的想法已经落空。
除去这一点之外,章邯还有另外两种打算,一是咸阳会像定陶城一样,从关中源源不断的为自己增派援军,只要双方力量发生逆转,自己还是有取胜的信心的。现在看来这条路也行不通了,援军非但没有,上至皇帝下到权臣,他们都开始不相信自己了,这从司马欣回咸阳受到的冷落就能够看出来。
最后一个希望就是荥阳一线的杨熊与赵贲了,如果他们能沿黄河东进,走白马津入赵,就可以与自己形成两路夹击之势,就像当初自己与李由进击陈胜一样。可章邯想不到的是,在自己浴血奋战的同时,刘邦带领的另一路楚军趁势西进,非但击败杨熊,而且逼迫赵贲只能苦守洛阳,根本没有能力援助自己。
章邯很苦恼,退守关中,河内地的退路已经被封锁,自己回不去了。等待朝廷和其他地方的救援,现在看来也没了指望。出兵与项羽决战吧,问题是自己在棘原做的是防御的部署,汙水和洹水这两道防线防御固然坚固,但是如果想要转为进攻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章邯是分兵布防,这就造成兵力的分散,无论是棘原的兵力,还是驻守“邺之西冈”的兵力,单独来看都少于项羽军。如果想要合力进攻,“邺之西冈”的兵力又被地形挡在了汙水以西,项羽只要派兵守住汙水,“邺之西冈”的秦军根本无法过河来配合棘原的秦军行动。巨鹿城下,项羽率领的楚军以一当十的战斗力已经让章邯明白,如果没有绝对的人数优势,单靠自己是无法挑战项羽的,所以现在章邯即便有心,也无力主动展开进攻了,故此双方只能长时间相持不战。
对于项羽来说,如果进攻邺之西冈,将遭到来自棘原方向秦军的攻击;如果进攻棘原,邺之西冈的秦军则会从后面夹击楚军;如果撤退过漳河,渡河时则又必遭秦军追击;而要是离开漳南,向其他方向运动,邺之西冈和棘原的秦军又会合兵一处,导致实力超过自己。所以项羽此时也是很无奈,形势逼迫他只能固守漳南,看住汙水,并背靠漳水以得到赵地的补给。这样的形势导致双方谁也不能动弹,谁也不敢动弹,谁要是妄动,必然会露出破绽为对方所乘,这就像两个绝顶高手对决于华山之巅一样,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就这样,从秦二世三年二月开始,项羽和章邯一直耗到当年的六月,双方一直没有实质性的举动,这种双方几十万大军在平原野战中对垒数月而无法交战的情况,堪称传奇,也难怪后来研究巨鹿之战的史学家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战例,所以此战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后世再无项羽和章邯。
客观来讲,项羽虽与秦军相持未战,但却将二十万秦军主力牢牢拖在了黄河以北数月而不能动弹,可以说为刘邦最后能成功的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