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三年三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刘邦破秦将杨熊,熊走荥阳,秦斩熊以徇。&40;&29378;&95;&20154;&95;&23567;&95;&35828;&95;&32593;&45;&119;&119;&11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41;”在秦军主力深陷黄河以北时,刘邦军趁机西进,在白马津和曲遇连续击败秦将杨熊,迫使杨熊退守荥阳,这样关中的门户洛阳就岌岌可危了。
杨熊被胡亥传旨处斩,这件事项羽并不怎么关心,他关心的是刘邦的动向。当初救赵时楚王熊心曾有言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此言项羽仍记忆犹新,现在刘邦居然成功打到了洛阳,一旦得手那就兵临函谷关了。
项羽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刘邦入关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现在看来指望秦军阻挡住刘邦的脚步可能性不大,唯一能阻止刘邦的只有自己了,只要自己能够先刘邦一步入关,那么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首先称王。
项羽还好,只是不想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但是有一个人对刘邦却是很不满意,甚至在此时已经萌生除掉刘邦的想法,这个人就是范增。
巨鹿之战是反秦势力对大秦王朝取得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从此时起,每一个人都意识到反秦大业有了希望。楚王熊心是范增在项梁面前一力推荐的,按照当时范增的想法,只要有项梁在一是可以高举道义上的大旗,号召全天下人共同反秦;二是可以压制住熊心,让他安稳做个名义上的没有任何实权的傀儡王就行了。让范增想不到的是,项梁居然在定陶战败了,并且是兵败将亡的最坏的结果,这就彻底打乱了范增的谋划。其后楚王熊心由眙台赶到彭城,巧妙地夺取了项羽的兵权,迁都彭城,并且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只把项羽封为“鲁公”,这些都让范增觉得自己很对不住项羽。
范增算是半个墨家弟子,心中也有那种慷慨赴死,死不旋踵的牺牲精神,因此他对项羽是非常有好感的,特别是项梁死后,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扶持项羽,帮助他实现项梁未竟的事业。秦军围困赵国,熊心选择宋义为卿子冠军,让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领兵北上救赵,同时让刘邦领兵西进灭秦,从那一刻起,范增就打算找时机帮项羽复夺兵权。
巨鹿一战项羽大获全胜,同时获得了各诸侯的认可,成为了联军的主帅。在范增的心中,灭秦的无上荣光就应该落在项羽的身上,可他对照地形图一研究却发现,刘邦行军路线大有玄机。范增急忙跑来见项羽,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他,同时提醒项羽一定不要轻视刘邦,此人诡诈异常,非常人可比。
项羽对范增的话还是很重视的,他展开地形图对照着范增的话一分析,心中已然知道范增的话不假。如果我们将项羽和刘邦的行军路线做一对比,其间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项羽的行军路线是直线型的,他首先驻扎在安阳邑,然后在那里杀了宋义复夺兵权,其后就是直接北上来到清河,然后破釜沉舟渡清河来到巨鹿,在那里与秦军血战,其后追击章邯到了漳水一线。可以说项羽的行军路线简单清楚,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完成楚王熊心北上救赵的命令。
刘邦则不然,他与项羽都是在秦二世二年九月出发的,根据《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进军到成武,十二月刘邦进军到粟,这个月项羽率军攻击章邯,章邯领兵撤退,巨鹿城外留下了王离军等待诸侯绞杀。成武是在刘邦出发点的北面,刘邦最远跑到成阳,而成阳在成武的北面,而粟又在成武的南面,刘邦在这里进行了第一个折返。转年的二月份刘邦进军到昌邑并袭击陈留,这次刘邦进军路线的最北面是白马,从白马开始刘邦军又一路南下进行了第二个折返,此时诸侯联军已经将王离军团消灭。三月刘邦攻开封,四月份刘邦攻颍阳,略韩地,北绝河津。六月败杨熊,攻洛阳,在荥阳和洛阳一带游走,未来我们会看到刘邦又要南下去取南阳,这一次进军路线又是一个折返。通过观察刘邦、项羽两支军队进军路线图的前半部分,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刘邦军队的确是在积极配合项羽北上的救赵军队,毕竟杠里邑、安阳邑等地方都是刘邦取下来的,他为项羽的军队扫清了巨鹿外围的秦军据点,便与项羽军团快速通过敌占区,为巨鹿之战赢得了时间。但是到了后半段事态发生了改变,刘邦进军的路线不在是为项羽打前站,相反却是躲在了项羽军队的后方。
刘邦军队不断地南北折返,说明他当时没有实力西进灭秦,否则他一开始就直奔关中了。刘邦采取南北折返的策略,主要是想一边打仗一边发展自己的实力,这也可以解释刘邦得到陈武以及郦商几千兵马后为何那么喜悦,因为他当时兵力不足。这一点范增和项羽可以接受,毕竟你实力还不够强大。但让项羽和范增反感的是,刘邦一切的行动都是在楚国与巨鹿秦军的中间地带行军,这个地方既有仗可以打而秦军实力又不是很强大,可以说是秦军最薄弱的地方。刘邦向北到成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