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田在漳南筑垒站住了脚,他知道秦军随时都可能对自己发动攻击,因此是人不卸甲,马不离鞍,一丝一毫都不敢懈怠。&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如此过了三天,他的中军官突然跑来见他,说对面的秦军有了动静。蒲田吓了一跳,还以为秦军终于开始动手,当即跑到前营去看,却发现并不是秦军展开攻击,而是他们的阵型有了变化。
蒲田已经打听过,对面秦军将领叫章直,是秦军主将章邯的侄儿,是章邯的嫡系。章直原本是将兵马一字排开,形成一个扇面,一是随时可以展开攻击行动,二是大角度包围蒲田阵营,该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瓮中捉鳖的态势。这种布置没有任何问题,蒲田心中暗自盘算过,真要是有一天展开进攻,秦军这种阵型还真不好对付,因为三户津这个地方是靠近河岸的地方狭窄,而河谷之地比较开阔,偏偏自己强渡三户津,位置就在河岸附近,不利于军队大规模展开。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为何,今天对面的秦军阵型忽然起了变化,由原先的一字排开突然改为向中间收缩。这种收缩阵型一旦遭受攻击,由于空间狭窄的原因很难快速展开,非常不利于防守。蒲田搞不懂秦军怎么会自毁长城,但是他知道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是他立刻指挥兵马向秦军发起了进攻。
章直为什么这么做,还是跟秦军重新布置有关。章直接到了章平的军令,让他整顿军马,其部下有五千将士要更换旗号,因为他们要划归到司马欣的麾下。章直哪知道这是章邯答应项羽条件的结果,作为领军之将他只知道按军令行事。由于自己最初的阵型是一字排开,现在要统一更换旗号,他只得让部下先行收缩,这样便于快速更换,哪想蒲田突然发动进攻。
章直见势不好赶忙组织部下抵抗,但他的军马刚刚收缩回来,再想展开需要耗费时间,哪能跟得上蒲田手下九江兵的速度,一瞬间就呈败象。
章直拼命死战,但他又哪里是蒲田的对手,交马没有几个回合就支持不住了,当即向后败退。蒲田根本没有理会他,他一方面派手下飞报项羽,让他即刻发兵;另一方面自己带着手下士卒沿高台开始从后面攻击“邺之西冈”上的秦军。
“邺之西冈”的地形是前高后低,只是因为有漳水的保护,后面的弱点被掩盖起来,现在莆田绕到“邺之西冈”的后面,正是对着弱点猛攻,章平哪受得了。
为了歼灭来敌,章直只好抽调兵马与蒲田交手,这一瞬间,秦军汙水防线开始变得混乱和松动,项羽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来了。
自蒲田带兵走后项羽已经准备好了,他知道自己一定要以现在最快的速度突破秦军的汙水防线,进而消灭邺之西冈上的秦军,稍一拖延,莆田的兵马就将陷入死地。非但蒲田危险,到时候章邯就会清醒过来,洞彻自己的意图,只要棘原的秦军主力出动,楚军就将两面受敌。史记在此特别强调项羽的行动是“悉引兵”,就是全军悉数出动的意思。这里的全军出动不是指诸侯联军的二十几万大军,动员那样的力量需要时间,而时间恰恰是项羽等不起的。“悉引兵”说的是项羽可以直接指挥的楚军,也就是剩下的那一万多人,这些人刚好可以快速展开,进而顺利通过三户津那个狭小的地带。
项羽没有丝毫的保留,龙且、季布、虞子期、桓楚、英布、韩信等所有的将领全部出征,就连陈平、范增都一并跟随,务求速战速决,在棘原秦军主力未赶到之前就消灭邺之西冈的秦军,彻底瓦解秦军精心布置的的汙水防线。对于项羽来说,能不能取得棘原之战的胜利,就看这一锤子了。
项羽的进兵很顺利,章平听说项羽亲自领兵到了,心里的阴影立刻爆发,当即就崩溃了。在蒲将军和项羽的左右夹击之下,秦军的汙水防线迅速瓦解,“邺之西冈”彻底失守,这就是《史记》上所记载的“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的详细经过。
项羽利用和谈的烟雾弹,趁章邯内心犹豫导致防线松懈的时机,一举攻克了秦军的汙水防线,彻底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需要说明的是,防守“邺之西冈”的章平由于惧怕项羽,因此在楚军来临时他选择放弃抵抗,是溃败而不是被歼灭,因此他损失有限,大部分秦军都逃到了棘原大营。有意思的是,两个月后,刘邦也用类似的计谋,于峣关大破最后一支秦军,为自己兵进关中扫清了障碍。
项羽攻占了“邺之西冈”后,也就意味着洹水北面的秦军再无险可守,只能全部退过洹水固守棘原,漫长的洹水终于洞开大门,暴露在楚军的面前。项羽长长出了一口气,率领楚军渡过洹水,将秦军逼至棘原,可以与躲在棘原老巢里的章邯进行正面较量了。这一瞬间,项羽感到自己已经看到了歼灭章邯的希望,看来项梁的大仇,以及这三年来在章邯疯狂绞杀下牺牲的无数反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