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就源自他们君臣俩。
有了仲虺和伊尹的巧妙谋划,
商族的军队好像老虎增添了爪牙,
可履癸没有感到害怕,
尽管曾因为天乙的四出征伐,
夏桀将他捉拿,
但很快就将这些恩怨消化,
分析这事儿的观点在前篇已有表达,
夏桀应该不会这么傻,
可不管是真是假,
履癸还是在鸣条受到了惩罚,
战败的夏桀逃到了南巢称孤道寡,
再也没有谁替他抵挡厮杀,
他的死活更不会有人牵挂,
因为商朝已经彻底取代了夏!
功成名就的商汤,
因为觉得自己的勇武天下无双,
便给自己封号为武王,
这和后世的谥号不一样,
谥号是根据前人的一生功过做衡量,
由后人给出评价表示贬低或者褒奖,
据说这是元圣周公制定的典章,
曾经废除谥号的是秦始皇,
他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妥当,
后代评价祖先的是非过于荒唐,
所以他和儿子秦二世的名号显得很平常,
他们不平常的故事以后会细讲,
回过头来接着说商。
天乙自封武王应该是无人不服,
自封王号可以求证史书,
可还有人说他的庙号是商太祖,
难免显得有些证据不足,
更别忘了是“玄鸟”生下的契建立商族,
真正的祖宗可不能疏忽。
索性再说说庙号这种称呼,
可以说庙号是比谥号更早的制度,
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被列入,
只有那些建立国家开疆扩土,
或者是真正为万民造福,
确实有大作为的贤君圣主,
才有配得上庙号这一尊崇的专属,
可是唐宋以后的帝王贪婪无度,
对称号越来越有企图,
谥号又臭又长又恶俗,
后代为了更容易地把他们记住,
才逐渐将庙号和谥号或年号混在一处,
比如朱元璋明太祖就很“酷”,
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
后面还有好多个字符,
谁看过之后恐怕都不愿意读,
还不如那简单“洪武”让人记得更熟,
简单地介绍完帝王名号的来路,
继续说商王朝的传说和典故。
天乙商太祖这个尊称,
在史书中似乎很难找到证明,
充其量算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
可他的嫡长孙太甲被奉为商太宗,
确实记录在史籍中,
但提起太甲的继位过程,
历史的记录则略有不同,
商汤原本的太子叫太丁,
可惜他没有当君王的命,
商汤还没驾崩,
太丁的性命却提早告终,
太丁的儿子太甲那时还是个儿童,
很难执掌国政,
于是商王朝的第二任首领,
就成了太丁的兄弟外丙,
外丙的寿命也不硬,
当了三年的天子就魂入幽冥,
外丙的弟弟中壬将王位继承,
中壬在位只度过了四年的光景,
就告别人世失去天子仪容,
已经成人的太甲终于接管了商朝大统。
就在这里历史出现了纷争:
《史记》说太甲即位后暴虐昏庸,
前三年的行为很不端正,
于是被伊尹这个四世公卿,
放逐到了桐宫,
伊尹替他掌管了三年的政令,
直到太甲彻底清醒,
伊尹才重新把他尊奉,
经过这六年的变动,
太甲逐渐修养完善了帝王的德行,
商朝的文武百官和老百姓,
在太甲的治理下享受到了幸福安宁,
因此他被国人所尊敬,
才有了以后进入祖庙的“成功”。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血腥,
说伊尹不念商汤的旧日恩情,
篡位的手段非常强横,
直接将太甲撵出皇城,
七年后太甲讨国贼起兵,
诛杀伊尹得以天下太平,
这情况类似于夏朝的“少康中兴”,
有古籍《竹书纪年》对此事作证。
但仔细分析这事的可能性?
伊尹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