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了众位优秀的大臣,
周武王的实力愈发有劲,
但他对伐纣却更加谨慎,
尽管也在盟津召集过诸侯大军,
可还是认为殷商有一定的时运,
很难被西周迅速并吞,
仍然需要继续低调攒人品。
直到两年后帝辛再次犯浑,
因为受不了王叔比干的逆耳言论,
一怒之下挖了这位忠臣的心,
吓得更多的殷商大臣向西周投奔,
这才让武王觉得灭商的机会来临,
再次出兵渡过盟津,
一鼓作气抵达朝歌城门,
最终牧野一战定乾坤,
逼得帝辛只有自焚,
从此商朝变成了历史的烟尘,
“纣”这个谥号也彻底代替了“辛”,
周王室正式成为了华夏的主人。
《封神榜》的故事虽然写得神乎其神,
但武王伐纣的确是历史而非传闻,
只不过什么是“灭商原因”,
什么又是“商灭原因”,
这个倒是很值得研究区分。
先看有有关“灭商原因”的史文:
商纣和夏桀一样天资聪敏,
本来都有希望成为一代明君;
商纣和夏桀一样贪吃好饮,
全都沉湎于酒池肉林;
商纣和夏桀一样凶狠残忍,
炮烙酷刑专门残害臣民;
商纣和夏桀一样忠言难进,
比干和关龙逄因此为国献身,
商纣和夏桀一样无道荒淫,
妲己和妺喜都那么妖媚销魂;
商纣和夏桀一样过分自信,
总拿自己的魅力和上天比拼!
所以他俩都发了一个最致命的大昏——
虽然天乙和姬昌都被曾桀纣囚困,
可最终都承蒙君王开恩,
平安回家后得以重新整顿,
这才是桀纣最大的愚蠢,
自取灭亡竟然都有统一标准?
又怎么不让后人产生疑问?
历史的确充满着巧合,
但巧合绝不是完全复制前因后果,
商纣和夏桀简直就是一个颜色,
一模一样的他们一模一样地亡国,
那段历史被几千年阻隔,
真相早已经被岁月淹没,
前文也有不少分析和猜测,
这可能是商周为造反准备的口舌,
但迷雾始终都难以冲破,
我们只剩下怀疑的资格,
最后却也只能一笑而过——
周是一个冉冉升起的部落,
而商的实力自武丁后便开始变弱,
既然都相信自己是帝喾后代的传说,
凭什么江山永远要让契的后人坐?
弃的后人难道就不可?
只要造反的机会稳妥,
周人再有足够的把握,
就可以取代商朝做新的统治者,
这样的机会终于被周武王捕捉,
他等来了帝辛实力的更大滑坡,
谁也没法将商朝再往回拉扯,
这才可以大张旗鼓地兵发朝歌,
最终顺利地完成政权的争夺。
当时的贤者伯夷、叔齐便死于饥饿,
因为他们把周王室看成是叛逆妖魔,
怀着对商朝的眷恋和不舍,
宁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一颗……
其实“商灭原因”只能算是假设,
千万别用专家的眼光去挑错,
需要像看《封神榜》一样找乐,
能更多地娱乐自我,
这应该就可以了,
毕竟谁也不会否认这样一个准则,
周王朝形成的礼仪道德,
影响了我们数千年的生活,
天高地阔!
随着西周将殷商打败,
华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但子姓并没有彻底断送血脉,
因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还健在,
赶尽杀绝显示不出周王室的仁爱,
再加上伯夷叔齐悲剧带来的无奈,
如果刺激了“反周复商”的思想作怪,
那绝对不是一笔好买卖。
于是朝廷将武庚分封在朝歌一带,
让武庚带头对周武王叩拜,
周武王还对三个弟弟做了指派,
分别将他们分封在霍、管、蔡,
紧紧包围在武庚的邶国之外,
三方监视武庚防他叛乱为害。
分封制度在周朝迅速展开,
既然商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