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段最终有没有被哥哥杀掉,
历史的真相实在无从可考,
但通过一些史料,
我们似乎可以猜到,
姬段活下去的可能性比较高,
共国让姬段最后落了脚,
所以他才有了“共叔段”的名号,
何况还是郑庄公的骨肉同胞,
姬寤生刚刚重回母亲的“怀抱”,
应该不会对母亲最爱的儿子再用杀招,
那岂不是更加不孝?
还有人说姬段自刎一了百了,
也许只能算是另一种猜想或传谣,
但姬段之子姬滑向卫国奔逃,
这个记载倒是比较可靠。
姬段的朋友州吁在卫国还算逍遥,
尽管州吁一直比较顽嚣,
但他的哥哥卫桓公更像个草包,
只会骂他几句将他赶跑,
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管教,
州吁出去避避风头就拉倒,
很快回国继续为兄长“效劳”,
看到朋友的儿子被郑庄公追剿,
州吁借口为姬段报仇“两肋插刀”,
其实是想趁机打到郑国捞一票,
本来是俩国君的弟弟胡闹,
最终让郑卫两国正式勾心斗角,
时刻准备着入侵的长矛。
可彼此刚开始一点小的边境骚扰,
却不到两年就熄灭了大战的火苗,
一方面可能是卫桓公胆子比较小,
对待战争没有州吁那么“发烧”,
另一方面是郑庄公临时更改了“日程表”,
他要去洛邑面对那个虽然已不再重要,
但依然是他不得不顾的周王朝,
因为周平王的驾崩让形势变得不妙,
新即位的周桓王对郑庄公不太友好。
姬宜臼做了五十一年的周王,
这个在位时间在任何朝代都算是挺长,
尽管这个天子当的有些窝囊,
好歹比他的子孙后代强,
起码各路诸侯还不敢对平王太过嚣张,
当然也在于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
可他的孙子姬林不一样,
这位周桓王小时候没经历过动荡,
掌权后认为自己拥有王室风光,
还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对诸侯或罚或赏,
也就不会把郑庄公放在心上——
姬林借口说姬寤生在郑国太忙,
不忍看他老人家辛苦地服务朝堂,
“卿士”的官职便交给了别人担当,
直接让他告老还乡。
周朝的卿士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按照郑国的实力来讲,
失去“虚衔”对郑庄公没多大影响,
但直接就让天子撵出“中央”,
灰头土脸地回到“地方”,
郑国国君的面子往哪放?
诸侯又是周天子名义上的臂膀,
他当然不想公开武力反抗,
可自己这口气受的实在不爽,
如何报复周王还得细思量,
最后姬寤生想到了“抢”,
派人直接到周桓王的土地上抢粮!
这显然给姬林气得够呛,
然而他也不敢和姬寤生闹得太僵,
只好忍下了这点面子上的小伤,
没有让郑国做出任何道歉或赔偿,
这就让郑庄公有更多精力专注国防。
一年后郑国迎来了四国军队的合力扫荡,
尤其是卫国的军队似虎如狼,
原来卫桓公已经遇刺身亡,
新国君州吁丧心病狂,
是他成功地谋杀了兄长,
自立为君统兵带将,
也更狂妄地显露锋芒,
可以说州吁一直有一个狂想,
就是跟郑国大战一场,
因为理由可以很“高尚”,
替朋友共叔段报仇听起来理直气壮,
再加上近年来郑国实力大涨,
如果能使得郑庄公投降,
很容易让国内减少对他行凶篡位的印象,
但卫国的军力好像没多少获胜的希望,
所以他只好请来宋、蔡、陈相帮,
他们和郑国多少都有些利益上的碰撞,
于是便组成联军摆开阵仗。
四国联军围住了郑都的东门,
但郑国只有五天的时间被围困,
“侵略者”便纷纷返回了卫、宋、蔡、陈,
也许是州吁又听说国内局面不稳,
毕竟他当权靠的是弑君,
很难让所有人都认同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