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需对个体故事较真辩驳,
因为多国结盟将秦国的道路封锁,
这个事实不会被质疑消磨,
所以秦国面对各国结盟不可能沉默,
张仪的任务便是将各国挑拨,
用“连横”策略将“合纵”打破。
嬴驷与张仪心里都很明白,
如果打算将“合纵”成功分拆,
必须诱惑一国将盟友弃甩,
这样才能刺激盟国之间失去信赖,
使他们内部各自心怀鬼胎,
他们联合对付自己的计划方可不再,
张仪看准了魏惠王的愚蠢狭隘,
便决定对魏国许以土地钱财。
于是张仪找机会主动向魏王朝拜,
对这位“著名”的君王晓以得失利害,
首先表现得极为大度慷慨,
承诺将秦国曾经占领的部分城塞,
还给魏国算是清楚旧债,
同时将嬴驷的儿子往魏国发派,
作为人质命运由魏惠王主宰,
魏罃觉得控制住了嬴驷的后代,
自然不怕秦国继续为非作歹,
张仪作出的这一系列安排,
让魏惠王无比高兴开怀,
何况张仪还有无人能敌的口才——
我们秦国拿魏国当成亲兄弟对待,
一方面是尊重大魏的霸主招牌,
另一方面希望两国百姓和谐安泰,
我们的感情实在不该被破坏,
反而应该同仇敌忾,
对那些后起小国打击制裁,
否则我家主公又怎会舍得自己的血脉?
如此一番诚挚的表态,
听得魏惠王满脸兴奋的神采,
更煽动他认为仇视秦国实在不该,
难道真的是魏罃年老体衰,
所以比过去才更加昏庸老迈?
否则他不应忘记魏秦曾经仇深似海,
有秦献公祖孙三代给的“血光之灾”!
仔细想想实在是奇怪,
可见这既是魏罃的悲哀,
更显示出了张仪识人的能耐,
他正是因此将秦国相印纳入口袋,
从此魏国将结盟抗秦的政策完全更改,
心甘情愿接受秦国的统率,
用现代词汇说就是甘当秦国“马仔”,
第一次“合作”也彻底失败。
自从破坏了这次“合纵”之后,
秦国更坚定了彻底“连横”的计谋,
此后才有了五国联军吊唁赵肃侯灵柩……
嬴驷治下的秦国实力愈发雄厚,
国家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边患隐忧,
他也开始不甘心做周天子的诸侯,
打算公开放弃这个“名义领袖”,
索性也自称为王精神抖擞,
至此有楚、魏、齐、秦以及大周,
五位国王算是“并进齐头”,
周简王除了默默忍受,
又能有什么能力去干预插手?
秦惠文王嬴驷靠着父祖的奋斗,
加上自己明智地将商鞅新法保留,
秦国终于从一个不起眼的养马蛮酋,
变成了一个威震天下的后起之秀,
历代秦国君主也终于壮志得酬,
犹如骏马生翅横跨山川河流!
可其他未称王的诸侯当然不肯俯首,
反而还给了自己“僭越”称王的理由,
公孙衍也利用此机会开始新“合纵”的运筹,
他将“五国相王”的计划向各国兜售,
最终魏、赵、韩、燕以及中山五国齐凑,
相互承认对方将王位正式拥有,
然而中山国实在是弱小简陋,
曾被魏国消灭的他们复兴没有多久,
这种档次的国家敢称王实在荒谬,
齐国对此表示又气又羞——
中山国与自己平起平坐就是颜面尽丢,
使齐威王决定向中山国“寻仇”,
而赵国君主赵雍觉得自己实力还不够,
现在妄自称王还不是时候,
对建立王国更没有欲求,
因此保持自己的诸侯身份依旧,
更使“五国相王”的计划满是纰漏,
再一次证明公孙衍的努力被否,
反而给了齐军出兵的借口,
他们打中山国就是“摧枯拉朽”,
既然中山国已经无法求上天保佑,
又有谁能将这个小国拯救?
只能期待纵横家在帝国军营游走,
才有机会劝服齐国不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