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苏秦的事迹生平,
近年来始终争议不停,
可见纵横家比不得儒家正统,
他们不过善于将口舌搬弄,
并不见得有什么扎实的基本功,
在治国方面又不如儒家管用,
所以也很难得到后世真正的看重,
这就不如中华民族的万古“二圣”,
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孟”。
孔孟的生卒年问题基本没有纷争,
“七十三八十四”就是两位圣人的寿龄,
孟子卒于秦齐“称帝”的前一年光景,
否则以孟老夫子的一腔热诚,
一定会用儒家伦理要求两国君王守正,
甚至还可能会出言讥讽,
自然轮不到苏秦的阴谋得逞,
但问题是苏秦在那时是否有生命?
很多史料都说是苏代劝齐王放弃虚名,
因为过去的资料认定苏秦那时已经寿终,
他和张仪是鬼谷子门下又一对弟兄。
可根据近代出土文物的考证,
苏秦要比张仪晚二三十年出生,
因此张仪和公孙衍才是同时代对垒“纵横”。
但苏秦张仪的传说极为精彩动听,
不过苏秦曾经的故事更像是捕风捉影,
哪怕是杜撰也不应该完全弃扔,
何况各种各样的文物证明,
本就尚有争议无法完全解释清,
而《史记》与《资治通鉴》两部史家“圣经”,
都对苏秦张仪是同门弟兄表示确定。
苏秦家乡洛邑是周王室的都城,
他出师下山后本想效力于周天子朝廷,
可周王对苏秦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可提供,
颜面扫地的苏秦回到家后“孤苦伶仃”,
《战国策》对苏秦家人的记录更夸张到无情,
全家人对他都极为不欢迎,
都认为这个傻子只会异想天开不顾家庭,
对他的指责几乎是异口同声,
全是关于他不务正业活该倒霉的批评,
但苏秦对此并不心灰意冷,
反而更加发奋读书开启新征程,
“锥刺股”便是对苏秦读书勤奋的形容,
加上“头悬梁”源自汉朝的孙敬,
“悬梁刺股”从此被后世读书人传颂。
可如此一来苏秦怎么对得起师父的神通?
鬼谷子对苏秦的教导难道只是一场空?
总之自学成才的苏秦决定走入秦国国境,
不想刚即位的秦惠文王厌恶苏秦的口舌之能,
无奈的苏秦只好转头向东,
开始决定游说六国组成“合纵”,
苏秦的第一站来到了赵国开始运动,
赵国当年还是赵肃侯在任为首领,
赵肃侯最重要的大臣是他的弟弟赵成,
《史记》说赵成对苏秦也不认同,
苏秦只能继续往燕国前行,
果然燕文侯对苏秦十分器重,
对苏秦分析的天下形势更是倍感推崇,
燕文侯认为只有对苏秦的计划听从,
才能更好地生存在乱世中,
于是拜苏秦为重要士卿,
指派他为燕国找赵国结盟,
非常巧的是赵成已经去世长暝,
赵肃侯正犯愁无人辅政,
苏秦的再次来访让赵肃侯极为高兴,
燕赵同盟还快便得以签订,
可这个记载明显有漏洞,
因为赵成的侄儿正是赵雍,
赵武灵王可谓大名鼎鼎,
而赵雍饿死沙丘宫的不幸,
直接原因便是赵成李兑兵困沙丘宫,
可见苏秦的故事都难有证据坚挺,
包括接下来他与张仪的交集也“千疮百孔”,
起码在逻辑上让人费解难懂。
虽说苏张的知识都是由鬼谷子传授,
但他们比起孙膑庞涓矮了不止“一头”,
张仪曾经的落魄与鄙陋,
前文已经介绍得足够,
但没提他与苏秦有什么交流,
如果参考《史记》等典籍的编修,
能看到张仪在楚国受辱蒙冤后,
苏秦已经风光地为燕赵筹谋,
张仪自然想要投靠这位老朋友,
苏秦更相信张仪比自己优秀,
早就希望他能帮自己在秦国运筹,
使秦国不要发兵与赵国争斗,
以便自己能从容地在各国间游走,
然而如果正常对张仪提出请求,
又怕张仪小富即安成不了自己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