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赵括最终在战场上命丧,
并没有成功实现对士卒的舍命相帮,
这不过是他理想主义最后的一丝光亮,
四十余万赵军最终无处躲藏,
只能选择向战神白起缴械投降,
白起不光是成功收回了上党,
他面对赵国这群待宰的“羔羊”,
最终做出的裁决更像天雷巨响,
残忍地将四十余万条性命活埋土葬!
用“第一恶魔杀神”形容白起绝不冤枉,
因为他的这笔难以勾抹的血账,
给赵国留下了一片惨景悲凉,
全国上下只剩妇孺老幼泪流两行,
再也不可能有精壮力量的赵国一落千丈,
赵孝成王这时只有无限的悔恨与惆怅,
却也无法改写“长平之战”的恐怖篇章,
“纸上谈兵”几乎也成了赵括的形象,
都是讥讽他空有丰富的战术思想,
却因为年纪轻轻血气方刚,
再加上并没有什么机会亲临战场,
所以一旦率军与敌人开兵见仗,
便会受限于实战经验不强,
缺乏灵活应变的战术有效对抗,
最终害得自己和手下士卒战败灭亡,
赵括似乎代表着既无能又倔犟,
难道事实真的就是这样?
其实过于贬低赵括的言论有待商榷,
因为赵奢生前认为儿子难以建功立业,
并不是否定他的才能与谋略,
只是担心他的实战经验有所欠缺,
假如有廉颇等名将对赵括提携,
让他在战场上经历更多的厮杀浴血,
或者就让赵括做参谋一展才学,
都能更多地将他的能力发掘。
因为赵括的初战假如不是和白起对决,
而是与王龁之流奋战与郊野,
即使失败也不会败得如此惨烈,
毕竟白起的地位在当时的军事界,
当之无愧为天下第一俊杰,
赵括挑战白起如同孙子斗爷爷,
结果当然是毫无悬念地被虐,
所以绝不能以此判定赵括才能低劣,
只能说是范睢看准了赵国的“死穴”,
才有把握向赵孝成王派出间谍,
通过对廉颇的极尽挑拨污蔑,
让赵国人对赵括的信赖严重倾斜,
否则白起面对廉颇的坚守不懈,
恐怕没有十足的把握将赵军歼灭,
可见长平之战所发生的一切,
不过证明了秦国人计谋的诡谲,
只可惜赵括成了被人利用的陈屑,
帮助白起有充足把握大胜告捷,
因此只顾嘲讽赵括无能实在不够准确。
当然不能否认赵括无视父亲训诫,
自以为是以至于过分猖獗,
才导致了他自己和国家双重凋谢,
那么对“纸上谈兵”的教训与总结,
更应该让那些太过想当然的人有所警觉,
有能力的人想法当然不会枯竭,
但不顾实际不考虑如何将隐患化解,
反而将困境有意选择性遗忘藏掖,
如此一厢情愿才是成功的最大威胁,
这应该是赵括留给后人的警戒,
绝不能毫无自知之明地盲目决绝,
只是一心妄想着成功的喜悦,
进而只顾冒险不知惧怯,
反而该通盘计划好全局的行行列列,
充分认识哪些优势可以作为有效凭借,
而不利于自己的劣势又是哪些,
从而考虑好如何脱身退却,
才有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卓越。
无论对赵括的评价是否公正,
只不过是后人的议论纷争,
都无法治愈赵国人当时的伤痛,
如何能避免秦军将自己灭国破城,
才是三晋君王当时关心的重中之重,
最终还是选择了对范睢厚礼相赠,
希望他可以向秦王“求情”,
就可以间接拯救赵国臣民百姓,
拜会范睢的苏代在当时颇有盛名,
曾经纵横六国的苏秦是他的同宗弟兄,
苏代的才智在天下也算高人一等,
而他劝说范睢可以取得成功,
只是游说的论据对范睢产生了触动,
在表面上好像还是关心着范睢的前程。
苏代提醒范睢白起已经扬名于长平,
如果武安君继续大举进攻,
彻底将韩赵的土地吞并,
这样的功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