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赵偃心中对他固有的反感,
而认为他年老无用那么简单,
当然这一切都是一种猜想测算,
抑或是古史资料的些许误传,
但庞煖的年龄在当时应该算是罕见,
可想他为赵国已有多年的贡献,
只不过因为赵国的名将不断涌现,
所以过去的庞煖显得有些平凡,
直到这些名将亡殁大半,
需要合适的人守卫好邯郸,
庞煖才有机会让自己官高名显,
可是说起庞煖扬名的因缘,
还要“归功于”不断骚扰赵国的燕。
应该说燕国对赵国的“兴趣”始终不减,
可又始终得不到什么便宜可占,
等到赵悼襄王登基坐殿,
燕王将赵国的文臣武将分析纵览,
发现已经没有人有能力与燕军周旋,
于是心中再次生出了贪婪,
派出大将剧辛奔赴开辟攻赵战线,
赵悼襄王只好将庞煖派遣,
这位老将军才有机会将大军接管,
然而燕国上下对庞煖看得极为平淡,
只因剧辛曾经也在赵国待过一段时间,
那时他与庞煖还是不错的伙伴,
两人的关系算得上友善,
而庞煖那时在赵国毫不起眼,
剧辛始终认为庞煖的能力一般,
如今面对如此“庸才”让剧辛感叹:
自己早已了解庞煖能力的深浅,
这么一个可以轻松击败的人为赵国出战,
赵国的没落由此可见一斑,
甚至对赵国人才凋零的现状还心生可怜,
对敌人看待得如此片面,
更盲目自信自己军队勇敢,
实在不知道剧辛是太过大胆,
还是说他真的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
竟没有料到自己将没命返还。
正所谓“胜不骄,败不馁”,
骄傲轻敌是一名将领的最大忌讳,
可惜剧辛就是没有这样的智慧,
将对手庞煖看待得如此低微,
可见他的败局早已提前奠定“积累”,
当然会毫不意外地得不到胜利的机会,
区区两万燕军被庞煖彻底击溃,
剧辛本人最终也是有家难归,
兵败身亡的他最终有没有后悔?
可见六国既不堪忍受秦国为所欲为,
又不可能团结一心对抗强势虎威,
毕竟各国首先都要考虑自己不能吃亏,
也就会产生各自的利己思维,
谁也不愿看到即使秦国被粉碎,
却因此将另一个国家“养肥”,
所以他们结盟在一起难免心怀不轨,
也怪不得他们自私自利自引祸水,
这就是为利益而生存的人类,
面对危险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自卫,
然后才会想到将对手摧毁,
很难武断地评价六国的决策是错是对,
只能说秦国经历了百余年的图强与储备,
天下精英都愿意到秦国吐气扬眉,
此消彼长只能让六国愈发荒废,
自然而然再也无法奋起直追,
受秦宰割的局面也就难以挽回。
只是他们在夹缝中会尽力将生机探窥,
看到了新秦王嬴政年幼弱羸,
才再一次尝试组成“合纵”部队,
只不过这一次名义上的联袂,
根本不可能真正同心协力通联南北,
充其量是又一次互不相容的“大杂烩”,
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实力可以与秦国对垒,
果然这群临时捆绑在一起的“柴草堆”,
一见到秦军便不敢心生惊畏,
不由自主地就地解散向本国撤退,
这样的部队当然不是由信陵君指挥,
英武的魏公子早已自暴自弃选择自颓,
终日纵情在美色与美酒之间迷醉,
最后以这样“舒坦”的方式尽忠于魏。
可见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也大半成灰,
只剩下春申君黄歇这最后一位,
由他率领的联军畏首畏尾,
也像他本人一样处境有些狼狈,
这也让人难以猜测到其中的是非,
这位在楚国“一人之下”的当红权贵,
如今竟被国内的危险团团包围,
时刻面临着前途的摇摇欲坠,
甚至随时都有性命之危,
据说只因他被人抓住了“软肋”,
这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