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孟姜女的“名字”不过是长女的排序,
以此称呼任何一位孟氏家族的大女儿都可以,
之所以有“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悲剧,
恐怕不过是为了丑化秦始皇而已,
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段故事感到悲凄,
才会加重对这位暴君的讽讥,
也能更有效地实现憎恶嬴政的目的,
然而个人哭倒长城注定会被怀疑,
现代人都相信这段悲情大戏,
不过就是虚构的传奇。
却也能证明秦始皇好大喜功过于心急,
丝毫不对自己的臣民百姓有所体恤,
所以即使他创建了无数的奇迹,
无数的白骨因此堆积,
无辜的百姓埋在他的脚底,
这一切对他来说只能是少利多弊,
如果嬴政考虑的更加实际,
兼之不再让秦法像过去一般苛责严厉,
使秦朝百姓但凡感到生计有余,
日常生活不缺乏薪火粮米,
更不用担心因为小过错就被国法惩毙,
甚至还会株连殃及友人亲戚,
总之只要不认为自己朝不保夕,
便不会出现朝廷对民众的苦苦相逼,
又怎会在十余年后普天下都揭竿而起?
纵然嬴政是“千古一帝”也不过肉骨凡肌,
他自然也有平凡人的七情六欲,
何况他身在权力的巅峰等级,
更要让自己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利益,
所以一方面他有着光鲜英武的表皮,
另一方面也会比普通人更加卑鄙——
可见他拥有着横扫天下的铁骑,
更可以随意对所有人的性命生杀夺予,
所以大秦的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
也要由他统一制定出标准规划整齐。
曾有人将始皇功绩归纳出“三条”,
“车同轨”是说他在全国遍修驰道,
为道路的宽窄制定了统一的指标,
如此一来更便于他的车马在天下奔跑;
“书同文”即统一了全国的文字符号,
指定小篆作唯一官方字体用于全国书稿,
否则各国使用的文字有象形有画描,
字体与字体间繁简不同或大或小,
秦国的文字如果不能让天下人明了,
嬴政的命令便很难让天下人全都知晓,
使得国家发出的官方文书或公告,
不会轻松准确地传达到齐楚或燕赵;
“行同伦”是要百姓接受统一的礼教,
这些礼数自然也包括节义忠孝——
如此九字似乎成了嬴政一生的“精要”,
甚至可以代言那强盛大一统的王朝,
然而这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凑巧,
甚至可以说是粗通文墨的“玩笑”。
统一文字与度量衡是嬴政的功劳,
一国文化与经济理应不混淆,
否则各自赚钱会导致国家乱套,
各说各话也只能让全国上下杂乱喧嚣,
长此以往国家必疲于应付“内耗”
假如秦国十尺只有魏国五尺那么高,
难道说秦人只能长到魏人的腰?
再假如秦国军马需要喂饱的草料,
一旦换算成楚国的度量单位只能装半槽,
秦国战马在楚国被饿死必然结局难逃,
计量单位的落差只能让国力变薄,
所以制度统一是帝国健康发展的依靠,
但“车同轨、行同伦”等论调,
却与形容秦始皇的功绩有如天地之遥,
因为这些看起来属于嬴政的“高招”,
若认真将其来源出处考证寻找,
可以在《中庸》这样的古籍中查到,
而《中庸》据说成书比秦朝要早,
若“预言”嬴政这些功绩岂不非仙即妖?
如果说《中庸》不过是后世汉儒伪书传抄,
那么考虑到汉朝文人憎恶嬴政的残暴,
也不可能歌颂秦朝的各种幸福美好,
嬴政的功过是非始终值得探讨,
他既不是一个圣贤至尊至宝,
但也不像厌恶他的人口中那么糟糕,
“千古一帝”的名头绝非讥嘲,
秦始皇有资格在中华史册上屹立不倒!
单凭他那非凡的气魄与政治头脑,
都足以让他身后的帝王仿效,
这位始皇帝以李斯提议发起群臣议聊,
最终总结出亡国失政的“根苗”,
认定“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