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帝拿出北方数十郡县交与韩国国君,
以此交换韩王信的土地使其减少疑心,
而他给韩王信迁移国土的理由也算诚恳,
皇帝希望韩王信可以替大汉守好“北门”,
这才是交换出太原等三十一县的原因,
坐稳这里才能有效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
那时的匈奴冒顿单于早已在塞外声威大震,
如果说当年的汉军只有精力抗楚灭秦,
没有足够的条件向北部边境派出边防守军,
那么在没有内忧只剩外患的现如今,
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防止匈奴将中原侵吞,
所以韩王信即便不满这道圣旨也只能隐忍,
甚至还要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更加忠贞,
面对着皇帝指令他在晋阳设都驻屯,
他却反而申请韩国的势力应该向北延伸,
国都设在更偏北的马邑可以方便对匈奴出阵,
以此便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敌人音讯,
帮助中央朝廷尽快拿出相应的对策方针。
这个申请很快就得到了刘邦的批准,
由此也让大汉朝的周边得到了发展与开垦,
太祖高皇帝这才大体稳定了江山乾坤,
接下来就要笼络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毕竟这些人肯为他刘邦舍命建立功勋,
图的当然是要改变自己平庸的命运,
因此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中将富贵追寻,
面对着这样一个庞大而又饥渴的有功人群,
刘邦必须要回报给他们官位与金银,
但这些人所得最多不过是侯爵与异宝奇珍,
无需封王便可彰显大汉天子的浩荡皇恩,
而这些功臣更是知道自己的进退分寸,
封侯拜将已经足以让他们的卖命得到承认,
所以得到大幅封赏的公卿普遍感到振奋。
而张良、陈平等人凭借其睿智机敏,
对自己得到的封赏也更懂得退让谦逊,
刘邦欲赏赐张良三万户采邑作俸薪,
但张良却表示坚决不敢对此应允,
明确表态配不上接受三万人家提供餐饮,
只需留县一地的万余户便够自己安寝,
而且子房正是在留县结识沛公并向其投奔,
所以申请留县作为采邑可谓含义幽深,
起码让圣上不再怀疑这个英才贤俊,
从此张良也以留侯之名被写入史书传文,
至于陈平则表示自己全靠贵人接引,
如果没有魏无知推荐自己恐怕难以脱贫,
刘邦虽知陈平的计策大多险恶阴狠,
但他更加赞许陈平不忘本的人品,
还要赏赐给魏无知官爵与重金,
可见大多数的封赏都不会引起太多疑问,
然而有一个人的封赏却招来议论纷纷,
那便是萧何虽有“汉初三杰”的崇高定论,
可他终究在战场上显得太过默默无闻,
因此萧何“第一功臣”的标志让不少人烦闷,
甚至有些拼死征战的将领对此不服不忿。
身为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沛县弟兄,
他们需要皇帝有足够的理由服众,
刘邦解释封萧何为酂侯并非特殊恩宠,
萧何的功劳与将领的付出血汗的确不同,
随后刘邦用打猎比喻这些年的战争,
众位将领虽然在拼杀中不畏生死极尽英勇,
而作用却像打猎时的猎狗一样听话勇猛,
但猎狗扑向猎物靠的是训狗人的发号施令,
萧何起到的正是训狗人一样的作用,
所以训狗人理应比猎狗更加有功,
萧何的功劳自然超过了猎狗一样的将领。
尽管被比喻成猎狗不会使人高兴,
但这向来是刘邦这种文盲天子的一贯作风,
如此话糙理不糙的比喻更加通俗易懂,
所以即便群臣被皇帝形容得如此难为情,
却也不敢再质疑万岁的封赏是否公平,
可归根结底诸将经历了流血伤痛,
既然萧何受赏更多的结局已经无法调整,
那他在所有功臣之上的地位能否变动?
起码对身经百战的曹参来说仍略显不公,
何况萧何与曹参过去的地位基本相等,
堪称是沛公的左膀右臂一同在沛县起兵,
然而萧何始终在后方过得风平浪静,
曹参则在战场上经历过无数次拼杀冲锋,
更辅助韩信为大汉江山将北方平定,
身先士卒的曹参为汉军拼命掠地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