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作为太祖皇帝嫡孙血脉的这三个人,
对未能继承皇位一事早已心生不忿,
虽然封王却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土地子民,
基本是重分山东将刘襄的利益“侵吞”,
无论身份与功劳都与现在极不相称,
这样的结果在济北王看来实在有失公允,
而兄弟三人中数他最为年轻稚嫩,
眼见得两位兄长整日不平心情郁闷,
刘兴居最终下定决心要拼死搅动乾坤,
所以是济北王最早亮出了反叛兵刃,
可他无论应验还是能力都较之汉军远逊,
因此他的叛军很快被灌婴一网打尽,
至于刘襄和刘章二人虽然看似寿终正寝,
但相对年轻的他们本不该那么早买入祖坟,
争权夺利失败恐怕是他们早亡的原因。
虽说刘兴居与刘长未能掀起太大的烟尘,
但他们的行为却展示出了强烈的音讯——
高皇帝唯一的嫡子刘盈一族已于世无存,
并非嫡出的刘恒得以称帝全靠好运,
那么其他皇室也无需太顾忌血统不纯,
刘邦的子侄与后辈接替皇位都不算奇闻,
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诸侯不再将礼法遵循,
本来刘邦曾规定不是刘姓则封王不准,
就是担心外人势力过大使自家人利益受损,
但他忽略了权力面前难以考验人品,
至高无上的皇权更会让人变得残暴凶狠,
这也是历代王朝始终打不破的矛盾:
太过相信异姓功臣对其委以重任,
同时还担心他们不可能永远踏实勤恳,
一旦手握重兵就会对朝廷发动攻侵,
可是自家亲族同样也不应该信赖太深,
因为争权夺利会让人忘记孝悌人伦。
大汉宗亲的危机开始在文帝时期来临,
纵然这位汉初的贤君明主宽厚孝仁,
基本上得到了当世与后人的公认,
而身为皇帝也不可能容忍任何反叛对阵,
不过刘恒不会用狠辣的手段斩草除根,
所以平息混乱必须要掌握好分寸。
兴兵动武不可能是刘恒的首选,
一来大汉王朝还在休养生息屯粮攒钱,
二来使用暴力向来也不是孝文皇帝的习惯,
通过外柔内刚的信件用于提醒规劝,
才是这位仁厚皇帝经常使用的外交手段,
但皇室诸王毕竟不属于外族之夷蛮,
他们对当朝天子也大多是暗地中有所不满,
虽然大汉皇帝能感到亲族的虎视眈眈,
但仍是一种尚未爆发的危机隐患,
因此即使文帝有下书给诸侯的打算,
却也没有写信告诫的客观条件,
可如果放任这些藩王自由自在地发展,
真的不知道会在未来的哪一天,
他刘恒一族的子孙后代便无法在统领大汉,
所以对待他们既不能强硬更不能柔软,
自然会让这个以宽厚著称的君王陷入两难。
适逢此时一位贤才能士上书进谏,
官拜梁怀王太傅的贾谊积极与帝王讨论治安,
这篇《治安策》洋洋洒洒万语千言,
无论文采还是政治见解都堪称策论经典,
由于受时间与空间的条件所限,
在这里将原文悉数刊载实有不便,
若有兴趣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查阅全篇,
以如今的条件极为方便观看,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贾谊处理藩王的观点:
皇室贵族争权夺利在帝王眼中看似很麻烦,
但是在旷世才子贾谊的眼中非常简单,
一个诸侯王子孙众多有如枝开叶散,
按照传统只有嫡长子才有家业的继承权,
这个藩王的其他子孙只能得到少量的家产,
如此一来贵族藩王会顺延传承保持不变,
而大多数后人会一代比一代变得贫寒,
这使得天子皇权始终面临着藩王的挑战,
贵族内部弱势子弟只因来到世上时间略晚,
便于偌大的家业与权势毫不相关,
这对大多数贵族子弟来说当然不会心甘,
如果将这个传统适当的加以转换,
不仅可以皆大欢喜更能保障皇室安全。
解决的办法就是藩王的所有后人利益均沾,
这样等于削弱了强者导致其更不易叛乱,
而每一个继承人也有自己的子嗣若干,
这些子孙会将一个大封国肢解成颗颗弹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