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还年轻的吴王也未必想到谋逆,
而后在汉惠帝以及吕后当政的那段时期,
这位吴王也恭顺地安守于国土封邑,
由于吴国资源丰富又属滨海地区,
刘濞有机会开矿卖盐赚来大量货币,
为自己谋得了极大的利益,
使得吴国凭借着非常繁盛的经济,
在大汉王朝初期迅速崛起,
就连当地的平民百姓都富强无比,
吴国更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富裕,
如此富庶的封国被刘濞自由地管理,
再看到吕后对刘氏宗亲的残害让人惊惧,
刘濞明白自己和这位婶娘之间的差距,
估计这位吴王那时也乐于偏安一隅,
完全没有必要公开得罪诸吕。
直到文帝即位后逐渐改变了这种格局,
论年龄刘恒只是刘濞的同族堂弟,
而皇帝的财富与名望都无法与吴王相比,
更重要的是当朝皇帝的血统问题,
既然刘恒并非出自吕雉亲嫡,
从刘太公嫡孙这个层面上对比分析,
他刘濞的血统与刘恒也没有太大的差异,
最起码凭借着刘濞在刘氏家族的年纪,
大汉天子便不会轻松地将吴王驾驭,
何况这对堂兄弟之间还有更深的矛盾危机。
只因刘濞之子在长安朝圣时太过傲倨,
狂放的言行举止惹得太子刘启极为生气,
同样年轻气盛的皇帝嫡子在气氛之余,
竟然顺手抄起了棋盘酒杯一类的常见器具,
挥向族兄的头颅竟没有任何犹豫,
结果吴国太子就被大汉太子意外击毙,
面对着如此不该发生的家族悲剧,
身为皇帝的刘恒当然不会因此将儿子下狱,
仅仅走过场一般地对刘濞作出抚恤,
只有赔偿钱财并送回刘濞儿子尸体,
结果这样的处理结果让刘濞怒气难息,
竟然狠下一条心将尸体送了回去,
并且留下看似极为绝情的语句,
说儿子死在哪里就应该在哪里下葬安居,
以此作为对天子处事不公的抗拒,
汉文帝自然也为此事有所心虚,
也许此后还不断地向皇兄道歉赔礼,
可吴王对朝廷也更加疏于臣子的应尽礼仪,
还暗中准备了更多的军械武器,
刘恒也明知堂兄蒙受了一定的委屈,
只能自知理亏纵容兄长无视秩序。
从此吴国与朝廷就保持了这样的尴尬关系,
等刘启即位后这样的局面也可勉强继续,
可藩王的强势让汉景帝更觉压抑,
这时又正巧出现晁错效忠自己,
他当然想要依靠这位智囊化解忧虑,
晁错更想创立前所未有的功绩,
便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对皇帝有药可医,
可是这样的做派只能将更多的人逼急,
越来越多的敌人报复他就不足为奇。
伴随着晁错在汉景帝身边的愈发积极踊跃,
他的政敌就会越来越感觉到他的猖獗,
而且刘启虽然并没有掌控大汉多少岁月,
他竟然也想早日实现超越父亲的功业,
绝不想在处理强势诸侯的问题上有所停歇,
还认为父皇相对平缓的做法有待商榷,
必须要将废黜藩王的步伐迈向更高的台阶。
这让晁错更有动力为理想坚持不懈,
结果在汉景帝二年他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上书削藩策意欲将各个封国强行剪削,
虽说这个建议足以让刘启欢心喜悦,
可这无疑会刺激天下的矛盾更加激烈,
但侍宠无畏的晁错不可能有所退却,
替孝景皇帝缩小了不少藩王的国土边界,
这样一来只恨得诸侯想要将晁错吃肉饮血,
这份仇恨早已让晁错的父亲深感胆怯,
他对整个家族的未来命运更为关切,
因此他费劲心机将儿子拼命劝解,
希望晁错赶快停止对诸侯的“劫掠”,
只有这样才能将晁氏家族的解决,
否则今后全族恐怕都会被天下诸侯撕裂,
但晁错完全无视父亲涕泪横流的告诫,
继续风风火火地执行着削藩的策略。
眼见得儿子要将整个家族害得灰飞烟灭,
晁老太公竟选择服毒将自己生命终结,
以此来虔诚地谢罪并祈祷老天爷,
通过自己的死亡来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