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凭借着皇室的器重看似能够护身,
随着刘启登基他过得愈发惬意滋润,
但越是这样他就越遭来了更多的嫉恨,
难道说刘恒外放贾谊是为了帮他“隐遁”,
真正的目的是想保护他远离朝廷纠纷,
以便使贾长沙未来的仕途更加安稳?
那么贾谊没能体会到圣上的深情厚恩,
英年早逝只因为他过于脆弱的内心?
再反观晁错则有他开阔的视野和胸襟,
虽然自己在朝廷树立了越来越多的敌人,
可随着汉文帝的驾崩留下了朗朗乾坤,
晁错作为汉景帝的心腹大臣自然倍涨精神,
经常被皇帝单独召见可谓风光无尽,
他明白有太多的人对他的提升深感不忿,
但他更懂得只要保证毫不虚假的忠贞,
对大汉天子尽心竭力地保持恭顺,
再提高警惕对身边保有足够的谨慎,
危急关头总能找到办法解难脱困。
比如当时的相国申屠嘉对晁错就无法容忍,
因为晁错为了回家方便竟擅自破墙开门,
而这道便门与刘太公祭庙的距离极近,
陡然得势的官员不敬太祖高皇帝的父亲,
谁能保证他将来不会嚣张到侵占刘氏祖坟?
申屠嘉立刻决定写下上奏弹劾的折本,
以“大不敬”的罪名杀晁错一个尸首两分,
结果折本还没能上呈便被晁错听闻,
如果激怒皇帝就意味着自己大祸来临,
他便连夜进入皇宫顾不上皇帝安寝,
向刘启“自首认罪”态度也极度诚恳。
经过晁错的解释以及万岁的问询,
汉景帝确信便门与祖庙还离着较远的尺寸,
所以对弹劾晁错已经有了裁定标准,
在第二天面对着申屠嘉要制裁晁错的声音,
刘启表现出了不亚于父亲的大度宽仁,
他说晁错擅开便门只是碰巧与祖庙为邻,
没有给皇室祖庙带来任何的伤损,
不能以此就判他是大不敬的乱臣罪民,
如果就这样对晁错动刑只能说明皇权毒狠,
可这种结论对申屠嘉来说就是一记闷棍,
他后悔自己疏忽大意走漏消息音讯,
一方面自责年老体衰行动愚蠢,
另一方面更无奈于皇帝偏袒晁错赏罚不均,
完全明白了晁错这样的硬骨头实在难啃,
这一切导致老相国内心的不平和郁闷,
此时申屠嘉本就每况愈下人近黄昏,
对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有如此偏执较真,
自认为奇耻大辱的他气坏了脾胃肝肾,
最终竟一病不起化作不甘的亡魂。
成功脱险的晁错更加声名远镇,
从此他也有了更多的奔忙与辛勤,
虽说他为了大汉的未来不遗余力地打拼,
但这样的状态难免不被人视作挑衅……
文帝的名臣袁盎可谓晁错的头号劲敌,
当年这二人就不将彼此放在眼里,
谁都看不上对方的眼界与能力,
能够取得爵禄不过是善于钻营攫取,
他们似乎都认定自己才应该是群臣的首席,
即便不能在朝廷百官中位列第一,
起码不能比对方的地位与权势更低,
这二人一个在皇帝面前还算讨喜,
另一个则靠的是太子的包庇,
总之晁错和袁盎的矛盾逐渐升级,
谁都无法忍受彼此带给自己的刺激,
一人在场另一人立刻选择躲避,
直到大汉江山传给孝景皇帝刘启,
在众人看来晁错更加气焰熏天无所顾忌,
而袁盎当年多次提出了逆耳的建议,
毕竟他处处考虑得都是大汉的江山社稷,
这些忠言也轻易不会惹怒孝文皇帝,
但他三番五次总是气得皇帝很不满意,
久而久之还是被刘恒从长安调离,
几经辗转袁盎来到了吴国属地,
以吴相的身份辅佐吴王刘濞。
刘濞作为刘邦的亲侄是正宗的皇亲国戚,
眼下自然是皇帝的伯父地位更为显极,
刘邦在世时便对这个侄儿有所警惕,
无奈当时自己的儿子还年幼难立,
只能封刘濞为吴王管理江南大片区域,
但也旁敲侧击地提醒刘濞要守规矩,
对他说着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言语,
希望刘濞能够对大汉江山尽忠竭义,
千万不要有什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