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堪称千古叹调,
据说这就是卓文君对负心郎的衷肠劝告,
同时还模仿司马相如写下数字诗亦是精妙,
一首从一到万《怨郎诗》可谓构思奇巧,
看得司马相如对自己的行为愈发感到羞臊,
再想到昔日恩义以及卓文君的百媚千娇,
更让自己不敢忘记妻子的才情与辛苦操劳,
不仅感到羞愧更觉头顶冷汗直冒,
终于回心转意将纳妾一事彻底丢抛,
并接来卓文君最终夫妻团圆重归于好,
而且对妻子更加视作掌上明珠稀世珍宝,
从此这对神仙眷侣的余生尽显逍遥……
这段爱情故事凭借既悲戚又浪漫的功效,
后世无数痴男怨女对此如痴如醉如倾如倒,
但只能说此事的大致脉络基本可靠,
如果涉及到这对才子佳人书信往来的文稿,
其中的绝大多数恐怕都是后人的“伪造”,
比如说数字诗并不应该出现在汉朝,
作为元曲中游戏文字的一种特殊符号,
起码在宋代之后才应该有此风潮,
而《白头吟》、《怨郎诗》等内容亦值得推敲,
里面有很多词汇对汉朝来说出现过早,
比如诗文中的“转世”或“无聊”,
都不属于那个时代已经出现的辞藻,
转世投胎的概念应该说是源自于佛教,
而佛法是在东汉时期才从异域传到,
那时汉武帝已经被供奉了数百年于大汉祖庙,
至于“百无聊赖”在当时更无出现的征兆,
难道是从数百年后蔡文姬的文章中摘抄?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诗文只是以谣传谣,
抑或彻底否认卓文君对这些词汇不应知晓,
只能说根据现行的各种文献证据与史料,
很难发现《白头吟》等名篇真正作者的证考,
但不管这些书信文章的准确性能有多少,
字里行间的情感也能看得司马相如心如刀绞,
最终成为了挽救夫妻关系的灵丹妙药,
自然让后人更羡慕这对天成佳偶的才貌,
如此一对才子佳人成为了后世追求的目标,
爱情事业双丰收是每个人最大的渴望和需要。
总之司马相如作为大汉当之无愧的文豪,
他的人生轨迹大致还算顺风顺水少有烦恼,
但现实还是更愿意和理想开各种玩笑,
比如在当时与司马相如有一位臣僚,
名叫朱买臣的他早年经历过不少心酸困扰,
妻子曾经对落魄的他极尽鄙夷与倨傲,
而他的故事也不断被后人经过加工夸描,
改变成了名剧《马前泼水》供人品嚼,
还导致后人认为“覆水难收”也源此训导,
但实际上此成语在东汉末年才能被查找,
所以很多传说故事不过一说一笑实难考校,
如果过分强调传闻轶事而将史实混淆,
甚至很多故事根本都看不见摸不着,
却敢拿这些内容当做知识去四处炫耀,
这种行为实在有辱先贤颠倒了红青白皂!
而故事毕竟流传千载而非单纯的戏谑喧闹,
无论真伪也都能讲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闲聊才变成“事实”被流传甚至发表,
不过芸芸众生的种种人性的缩影与注脚,
所以无论是司马相如对卓文君情感上的回报,
还是即将要讲述的朱买臣经受的种种煎熬,
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吸取经验教训入心入脑……
要说朱买臣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异类”,
据说在汉景帝末期他已年过四十岁,
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可谓四海升平处处祥瑞,
不仅是首都长安有着无数的钱粮积堆,
朱买臣所在的吴国更是百姓富庶物产丰美,
凭借着吴国可以开矿铸钱靠海煮盐收税,
当地的情况足以称得上是经济腾飞,
否则吴王刘濞也不会仗着财势成为反贼,
当年联合七国叛乱不惧大汉天子权威,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朱买臣却没有富贵,
甚至说谋求简单的温饱都让他身心疲惫,
而且在七国之乱时他为了躲避叛匪,
选择举家逃亡到外乡以远离战乱祸水,
隐居在深山之中整日读书习文韬光养晦。
由此可见此人不过是个落魄儒生地位卑微,
除了读书之外对种田或经商全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