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爱卿觉得如何?”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征战边疆,建功立业是正德皇帝从小的梦想,听完杨廷和的一番言论,正德皇帝也是精神一振,再环顾满朝的文武似乎都有着赞同的神色,正德皇帝有些期盼的问道。
“陛下,老臣的觉得杨大人所说合情合理,此时正是消灭鞑靼人的最好的时机,陛下应该抓住时机,给鞑靼人穿心的一击!”此时吏部尚书马文升颤悠悠的站了出来,挥臂赞同道。
马文升为官几十年,几起几落,征战过边塞,也执掌过军队,对兵事的见解在朝廷中也是用首屈一指的。竟马文升一说,朝臣们的心态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臣附议,古语言,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果我们错过这个机会,等到鞑靼人恢复元气,那么我朝的边疆将会永无宁日,此时不打更待何时!”刘大夏神情坚定地说来俯道。
此时虽然满朝的文武都觉得杨廷和所说的在理,但是毕竟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内阁那一派的,心里的认同并不能扭转他们的队伍,在加上他们打都不懂兵事,所以此时朝臣们皆是沉默无语。
而内阁三老之一的李东阳历来奉行“缄默寡言”,虽然他的心意和刘健等人是一向的,但是他已经察觉到了正德皇帝的心意,所以避免正德皇帝的愤怒,李东阳还是选择了一声不吭。
“陛下,鞑靼,是草原上的蛮族,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耕种收获粮食,得到他们的百姓也不能当做臣民驱使。而且他们行动迅速又没有规律,很难攻取并彻底制服,有什么事如此急迫,非要动员大队人马去讨伐他们呢?”谢迁见到越来越多的大臣转而赞同,也不顾事情的对与错,再次说道。
“两位大人如果谈论安邦治国,那么确实是你们的强项,但是谈论到国家长远的战略,那就不是你们能确切了解的。虽然说开战一定会有死伤恩惠劳民伤财,但是却要看是什么,得到了什么!
朝廷历来对边疆各个部落,氏族采取的办法都是以和为主,少有征剿。然而鞑靼人却非同其他部落,自从他们崛起以来,往往以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自称,这就说明他们的野心不小,如今我们出兵是为以后的和平消除隐患,我们的牺牲是前人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国泰民安,府库盈,为什么不能用最少的损失来换回最大的和平呢?而陛下又是如此年轻、贤明,只要陛下以后励精图治,我们的国力早晚会得到恢复,难道诸位大人对我们的陛下没有信心吗?”杨廷和侃侃而谈道。
正德皇帝听到此处也是信心大涨,一双眼睛都变得炯炯有神起来,似乎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想到此,正德皇帝的心都有些激动了,当即拍了一下案几,道:“不错,若不趁祸患未成之时消灭,一旦其势形成,将永无宁日。所以朕意已决,朕要御驾亲征,铲除鞑靼。”
正德皇帝再次像要御驾亲征的想法让朝臣们一时间无法接受,直接议论着,一个个皱着眉头似乎在想着什么阻止的方法。
“刘大人,刘大人!”就在刘健为正德皇帝的想法感到一时苦恼的时候,却隐约听到似乎有人在叫着自己,然后轻轻转头间却发现不远处偏殿一处隐蔽的门凭便,刘瑾正在神秘兮兮的看着自己。
“刘公公怎么在这!”刘健见到刘瑾出现在朝堂,有些惊讶,当即便趁着场面的一时混乱走了过去,一脸严肃的质问道。
“刘大人,太后娘娘命咱家转告您,切要阻止陛下亲征!”但是刘瑾却并没有认为刘健此时是在针对自己,而是一位刘健是因为朝堂上的争论而引起的苦恼,所以刘瑾并没有在意的轻声说道。
“我知道该怎么办!”刘健本来对刘瑾出现在朝堂上就有些不悦,在加上又有皇太后传话过来,当即就更加的不高兴了,冷冷的说完,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陛下有心扬我国威,为后世谋求太平,老臣深感钦佩,但是古人云,‘君子坐不垂堂’,何况万岁为天子之尊,岂能亲涉险地,还请陛下择一主将,前往平叛!”谢迁等人因为自己确实没有说过,十分惭愧,无法回答,但是有见到正德皇帝对鞑靼用兵之意已决,知道无法阻止,只得徐缓而弃,只要能阻止正德皇帝亲征的就行了。
“只要诸位大人能有一致同意的人选朕必定应允!”正德皇帝此时正在兴头上,故意装作不忿的态度,不假思索的直接问道。
正德皇帝猜到大臣们一定会沉默不语,可是他却早就有了打算,因为刚才大臣们争执的时候说过自己是最适合的,虽然他知道大臣们不想让他出征,但是如果到时是在宣布是合适的人,那么到了那时,他在依国势紧急,再次自告奋勇,这样不仅堵住了朝臣们的嘴,还顺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但是正德皇帝却忽略了朝臣们既然已经阻止他亲征而放弃了其他的选项的可能,以及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宁王朱宸濠,因为如果说最为合适的人,非朱宸濠莫属。
“陛下,老臣觉得此事,还是宁王殿下最为合适!”只见,刘健竟然再次挺身说道。
“你说谁?”正德皇帝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