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汉人久居中原,自然就是华夏;而胡人侵犯神州,自然便是蛮夷了!”
“是么?你眼中所见,便只是这神州大地么?”
“崔公的意思是?”
“当年郑国地处中原,原本为华夏,因为不守礼义,便沦为蛮夷;而楚国地处南疆,原本是蛮夷,因为重礼,所以便又盟为华夏。区区地域的划分,当真能够界定华夏与蛮夷么?
“崔公高见!晚辈受教了!华夷之别,并非国家之别,也非种族之别,而是礼义之别!”
“不错,是礼义之别。然而自周末以来,礼崩乐坏,至今战火纷飞,天下大乱,孰又为华夏?孰又为蛮夷?”
“……”
“胡人不知礼义,自然算不得是华夏;可是汉人数典忘祖,难道还能以华夏自居吗?只可惜在这大争之世,谨循孔孟之礼又有何用?一成不变地循规蹈矩,又怎么能在蛮夷的铁蹄下保全自己?”
“!”
“华夏也好,蛮夷也罢,在这乱世之中,又有什么区别?胡人是人,汉人也是人;北民是民,南民也是民。胡汉有别,却皆是天下人。天下不定,又如何能再树华夏,再立王道?”
“!!”
“可究竟何谓天下?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深陷这‘天下’的漩涡而无法自拔?框定天下的漂亮话,人人会说,可当真涉及自己的民族利益甚至亲人的性命时,又有谁能真正大公无私?”
“!!!”
“华夷之别自古有之,然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亦同样深植人心,又岂能三言两语可以诉清?崔某不是圣人,崔某也有自己的私心。虽然胡汉融合乃天下大势之所趋,但胡人残杀我炎黄同胞,践踏我华夏文明,我又怎会不痛心疾首?只可惜凡事都要付出代价,大丈夫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而决定‘为’与‘不为’的,往往只是在私心的驱使下,视那牺牲的程度略微有所不同而已──这便是崔某别无选择的道!”
……
警言伴耳,挥之不去,王辰惊讶地发觉,原来在崔浩风轻云淡的外表之下,竟怀有如此经天纬地的雄心,原来在他位极人臣的荣耀背后,还隐藏着如此不为人知的无奈与遗憾,这绝非是一般人所能做出的决断,这必然是经历过无数辛酸与坎坷后,方能领会的两难。
崔浩,历仕北魏鲜卑一族三代皇帝,身居魏阙之下,心系炎黄万民。他所看见的,不再是宋、魏国家之争,不再是胡、汉民族之别,他所追求的,是名为“华夏”,却又兼容并蓄的大义。
可是身为汉人,他不舍,他不忍,所以每当讨伐其他胡族,他总是竭力;而每当魏帝意欲南征,他便会全力反对;即使南征已成定局,他也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避免着无谓的伤亡。
泰常元年,刘裕北伐后秦,崔浩力谏魏帝避战。
泰常五年,晋亡宋立,魏帝决意南征,崔浩献计于阅兵礼前,说服魏帝仅以五千骑出击。
泰常七年,宋帝刘裕亡故,群臣联名上书伐宋,唯有崔浩谏言反对,未果。
始光三年,崔浩进言魏帝攻夏,次年破其都城,两年后俘虏夏国之主赫连昌。
神麚二年,崔浩殿上舌战群臣,献奇计于魏帝,北击柔然,大破之。
延和元年,崔浩上书魏帝伐燕,燕帝割地送女而求和。
延和二年,崔浩暗施离间计,助魏国吞并了仇池国。
天下大势,就这样在崔浩或明或暗的谋划下,沿着一条坎坷的轨迹前行。北魏终于距统一华北只有半步之遥,可即便如此,这片广袤的土地,依然不及他雄心的万分之一。
人心不一,国将何统?
神道设教,固本之初。
胡汉一家,天下太平!
他,运筹帷幄,羽扇纶巾,当真可以仅凭一己之力,实现这连当年王猛都不曾完成的千秋伟业吗?
一杯以抒怀,两杯以解愁,三杯以忘忧……一壶酒很快便见底,王辰的意识也渐渐变得模糊。隐约里,他仿佛又看见了慧琳、谢灵运、王弘、檀道济、褚灵媛,甚至梦中双亲那死不瞑目的枯容,而就在即将失去意识的那一刹那,他又清晰地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熟悉而又陌生的眼睛──那是司马瑶英血红得令他感到恐惧的复仇之眼……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