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欣喜若狂,立刻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于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宁远,准备攻下这座重镇。
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观望,他们都等着看袁崇焕的笑话,因此根本不打算去救援宁远。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决心以死守城。
袁崇焕排兵布阵、加强防御工事,打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努尔哈赤闻讯,知道他此时已被明朝抛弃,觉得正是策反他的大好时机,于是就放回明朝的俘虏,让其劝袁崇焕投降,结果遭到了袁崇焕的断然拒绝。
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打他们,很快,后金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兵退盛京。另一方面,后金军大肆攻略觉华岛,杀死参将金冠及军民数万人,袁崇焕因刚刚竭尽全力保全了宁远,而无力救援觉华。(后来,这也成为后世倒袁派眼中他的一大过失)
宁远保卫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明廷举朝欢喜,皇帝立刻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经略高第及杨麟则因不发援军而被罢官。
宁远保卫战虽然胜利了,但其中却折射出袁崇焕的几个问题来:
一、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不论上层命令是否正确,但作为将领,必须服从指挥。这就是军令如山、令行禁止的含义。然而,袁崇焕显然没有做到服从,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军令难以执行、军心涣散,最终发展成将领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守地割据。这样的结果,显然是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
二、多番与上司顶撞,不顾全大局,在所有防线都已后撤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孤城宁远。其实这一战,就算胜利了,意义也不大,因为从全局来看,高第采取的这种策略,宁远迟早还是会被敌军包围占领的。袁崇焕他这么做,显然是固执的体现,说白了就是为了与上司争一口气、争个长短而战,这种做法其实是极其不理智的。
三、觉华岛与宁远相比,战略意义更大。它位置冲要,是明朝的粮草重地,上有水师驻守,与宁远相互策应,是明军与后金军的必据必争之地。觉华岛激战的爆发,是在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之后,衍化而成的一场残酷征战。袁崇焕为了守宁远而失了觉华岛,实在是得不偿失。由此可以看出,他并不理智,统观全局的能力也并不太强。他是个合格的将才,却并非是帅才!
话虽如此,但当时,朝中可用之将不多,因此,宁远大捷之后,朝廷视袁崇焕为救命稻草,对其千依百顺。于是,他渐渐骄纵起来,愈发看不起镇守辽东的同僚们,觉得他们都是贪生怕死的懦弱鼠辈。
天启六年三月,明廷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与此同时,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了拒绝,明廷又加袁崇焕为兵部右侍郎,子孙世荫锦衣千户。
随着官职的升迁,他愈发刚愎自用,与大将满桂闹起了不和,于是,袁崇焕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明廷也满足了他的要求。当时的经略王之臣见状,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获悉后吗,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袁崇焕并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比较霸道,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比较糟糕,因此在他镇守辽东的那几年,几乎已经把当时边关上的同僚们得罪了个遍。这也就是后来他获罪时,朝中竟无一人为他辩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闻讯疑其中有诈,于是擅作主张,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于是在朝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双方开始通使。
当时,袁崇焕想要争取时间修筑城防,因此决定假意与后金议和,于是自写书信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后金。而皇太极此时也有意要用“议和”来为自己争取时间,于是,双方就这样一来二去地拖延了不少时间。他做的这些事,虽然出于战略考虑,但事先都没有向朝廷报备,纯粹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为他后来受朝廷指责私通后金落下了口实。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