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情的性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这肯定是蓄谋已久的,并非一时冲动。早在他还没有前往辽东之前,阁臣钱龙锡曾问他如何处理与毛文龙的关系,袁崇焕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驱使他这样做的并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个人的道德好恶。在还没见过毛文龙的时候,他就已经对他动了杀心。毛文龙的骄横不法、阳奉阴违,根本就不是他所能容忍的。
其次,他手中虽握有崇祯所赐的尚方宝剑,但真的在不作任何汇报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了一名皇帝认为可以独当一面的虎将,这显然不可取。
据史料记载,毛文龙的死讯传到京城,崇祯目瞪口呆,但想到人已死,自己还要依靠袁崇焕镇守辽东,因此便赞许了他的行为,并补发了降罪斩杀毛文龙的诏书。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崇祯根本就不想杀毛文龙!事实上他对毛文龙还是颇为倚重的,在袁毛相斗的过程中,崇祯对毛文龙也一直态度暧昧、多有袒护。而袁崇焕自作主张杀了这么一员大将,对这件事,崇祯心里其实是极度不满的,只是迫于形势没有发作罢了。
因此,杀毛文龙不是简单的越权,而根本就是在挑战皇威。袁崇焕在疑心病重的崇祯面前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论出发点是好是坏,这种行为无疑都是在找死!
那么,毛文龙究竟该不该杀呢?
的确,毛文龙有过杀良冒功的行径,但他治理下的东江镇,对后金起到了极大的牵制作用。不论是努尔哈赤,还是后来的皇太极,他们都拿他无计可施。关于这一点,朝廷上下都很清楚,就连木匠皇帝朱由校也知道。因为倚重他,他虽然不懂朝政,但也把他提升为总兵,还多次派人前往慰问。
对于毛文龙的作用,翰林院编修姜曰广曾这样评价:“建州之有东江,犹人身之有蚤虱也。撮之则无处著手,听之则吮肤而不宁……使无东江,则彼得用辽人耕辽土矣。”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说,毛文龙就像叮在后金身上的一只跳蚤,虽然不至于使后金为此丧命,却可以不断地骚扰它,使它不得安宁,牵制它的力量。
当然,坐镇一方的时间长了,这个毛文龙就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他拥兵自重,骄横不法,朝廷上下对毛文龙都有了不小的意见。不过,有意见归有意见,东江是交通要枢,是辽东雄镇,地处后金海上咽喉之地,战略意义突出,朝廷自然不会随便将他治罪。
对于毛文龙,他这员大将,是明朝在辽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人物”,要杀他,那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轻易杀掉的。
总之,实际上这个毛文龙是罪不至死的。袁崇焕处心积虑地去杀他,实际上是做了一件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毛文龙死后,最高兴的就要数皇太极了!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就发动了战争,从蒙古方向入关,直击京城,发动了“己巳之变”。
关于己巳之变,咱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在这里不再重复展开。我们要讲的,是这场保卫战中袁崇焕的表现。
按照常理,他本应将来后金军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崇祯给予袁崇焕调动军队的权利,结果袁崇焕将各路勤王的军队部署到了其他防线,自己则率关宁军坐守蓟州,并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
然而,事与愿违,皇太极比他早到蓟门关两天!于是,他们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竟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而更要命的是,袁崇焕在发现这件事后并未对后金进行追袭,而是兵行险招,经另一条道路率重兵赶到北京。
六天后,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外,而此时后金部队已经到达北京城外4天了,也就是说,崇祯已经担惊受怕了四天,在这四天中,他一定是感慨万千、悔恨交加,想得很多很多。那他会想些什么呢?不用问,自然是袁崇焕的坏处!
与此同时,北京城外的后戚权贵们也是极度不满,他们纷纷向朝廷告状说:袁崇焕名为入援,其实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导致城外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