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清史,有一个汉人,是决计绕不过去的,这个人是谁呢?没错,这个人就是曾经历任四朝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范文程。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谋士”之一,他所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与谋略,对清朝开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范文程之手,他佐理国政,革除明季弊政,与民谋利,争取人心,开国定制而艰苦奋斗,因此有人认为其作用不下于汉之张良、明之刘基(刘伯温),而他所处的时代和遭遇,又比张良、刘基他们要复杂、尖锐得多,因此也使他的遭遇更曲折、更带有一种传奇色彩。
不仅如此,范文程其人,也比张良、刘伯温他们更带有争议性。民间有观点认为:范文程对清朝的确是功劳卓著,于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但对明王朝,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女真人在当时是边疆来的少数民族,而范文程一个明朝的秀才,就因为自身得不到重用,就弃明投清,为了个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君主,这于大节有亏。更有甚者,甚至偏激地为他安上了“汉奸”的名号,数百年来对他唾骂不止,说他是“千古第一大汉奸”。
那么,范文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否真的为了个人的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若论起范文程的出身,那是着实高贵。据说,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家在明朝时,也是个武将世家,世居辽东,很有名望。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锐,为明嘉靖时兵部尚书,祖父范沈,为沈阳卫指挥同知。他自己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自幼勤奋好学,18岁便中了秀才,是个年轻有为、身怀抱负的有志之士。因此,就连努尔哈赤得到他时也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既然范文程如此特别,又有奇谋,那么,努尔哈赤当初究竟是如何得到他的呢?在这个问题上,到目前为止还是存在一定争议的。这个争议,主要是源于清朝关于他归附的史料中说法多有不一,有时说他是主动来归,有时又说是被动被俘,因此才惹人怀疑。
仔细翻阅清代关于的范文程传记,不难发现,在康熙年间与雍乾以后的传文中,至少有两点不同:
一是在范文程如何归金的问题上,康熙年间的传文记为“得公”、“始得公”、“归国”,从这些字眼中,完全看不出范文程有主动投奔的迹象,反而有一种被动受迫之嫌。而到了雍乾以后的传文里,除了《清史列传》以外,则又分别被记为“谐兄来归”、“以诸生来归”、“杖策揭太祖”等等,字里行间,清楚确切,分明就是说他是带着攻明大计毅然投奔的;
二是关于范文程归金以后的行动,在康熙年间的传文中说他:“六师于迈,皆扈从”、“皆以公从”、“从定辽阳……”,一个“从”字,反映出他当时的地位并非显要。而到了雍乾以后的传文中,却又多明确说,“所在行营,必参帷幄”、“太祖善遇之,参与帷幄”、“参预帷幄”,这“帷幄”二字又分明是说他以军师的重要身份,投身于后金的开国事业之中。这两点,显然是彼此矛盾的。
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假设:如果说,范文程真的是主动投奔后金的,那么肯定会在清代官方的实录、秘籍中有所反映。不过很可惜,事实上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且更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记载过他那时的活动。也就是说清代传记中的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并不是事实。
真实情况是,范文程在考取生员的次年至抚顺奔丧,后遇努尔哈赤率军南进,攻破抚顺等地,大肆进行掳掠。史书中记载,当时努尔哈赤“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而范文程,就是这样被掳的。
努尔哈赤对于明朝的衣冠人物(包括儒生)一直是比较反感的。他曾说过“种种可恶,皆在此辈”,誓要将他们杀尽斩绝。但非常巧合的是,当范文程等人引颈就戮时,努尔哈赤恰巧穿过人群,看到了范文程硕长壮伟的体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并非一般书生。于是,就向他问话,结果,范文程当时的回答使努尔哈赤颇为满意,于是便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安排到了镶红旗下做奴隶。注意,是奴隶!这个时候,范文程是俘虏,并没有任何的主动权可言。
这一年,范文程二十一岁。他当上奴隶后,这个日子是过得非常艰难的,直至皇太极天聪三年,他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儒生,才摆脱奴隶籍,而拨置文馆使用。告别了原先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