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晒坝演出后邹老伯与张易之有过一次促膝长谈,话题围绕着皮影戏和秦腔展开。张易之清楚邹老伯是明白人,俗话说: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再有意隐瞒就显得做作了,索性一五一十把自己在西安如何拜师又因为什么原因离家出走全部说出来。邹老伯默默静听,没有打断他的叙述,待他说完才点头说道:“老身再眼拙亦早看出先生非凡夫俗子,果然是名震西北之旦角,怪不得有如此演唱功力!不知先生日后有何打算?”张易之拱手作揖说道:“老伯过奖了!小生离开西安,原本也无确切去向,只想暂时躲避那母夜叉,待风声过去再回去接妻子另寻安身之所。小生结识老伯父女亦是前世修得福祉,上苍眷顾于我,让小生与皮影结缘。小生有一想法,贸然提出,望老伯不灵赐教!”邹老伯眼神专注,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皮影与秦腔皆我中华流传千年文化之瑰宝,传陈至今百花齐放硕果喜人,然古往今来两者并不相干。依小生愚见,此两种曲艺倘若能够取长补短同台共演,岂不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张易之越说越激动,禁不住手舞足蹈,差点把桌上茶杯碰翻。“先生的意思,想把秦腔唱法融入皮影?”邹老伯眼睛一亮脱口而出。“小生正是此意!”张易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好啊,先生有次念头甚好!老身活了大半辈子还头一回听到这么好的主意,如果真能把秦腔巧妙融入皮影,那这小小的玩意儿必将发扬光大,可以走上更大的舞台了!”邹老伯也高兴地笑起来,颚下山羊胡须随之微微颤动。
邹氏皮影属于家族绝艺,亦是传子不传女,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每一代传人在族谱里都有记载,杰出人士死后还会被奉为圣贤,立碑祖庙,乃无尚荣光之事。尽管张易之不算继承者,但作为学艺弟子也需前往邹氏祖庙祭拜邹家先祖表示敬意。
次日拂晓,邹老伯引领张易之来到村外邹氏祖庙,欢儿拎着贡品跟在身后,还有一条小狗寸步不离,一路撒欢。倒了祖庙,欢儿和小狗留在门外等候,邹老伯接过贡品前面带路,与张易之走进大堂。张易之瞟了一眼门外站立的欢儿,觉得有些奇怪,正要询问,欢儿对他使个眼色,摆摆手,张易之立刻明白其中道理,一般宗族祠堂祖庙都不会允许女人和动物入内,看来邹氏祖庙也不例外。
祖庙面积不大,只有大堂与两间小偏房,张易之打量四周,发现偏房一间有人居住,另一间放满杂物,应该是供看管祖庙的人使用。
邹老伯把贡品一一摆放完毕后焚香祭拜,随即让张易之亦照此进行,仪式举行结束张易之方才敢仔细观摩台龛上供奉的牌位。只见上面整整齐齐搁着三排木匾,上面镌刻有邹氏先祖名讳及生辰忌日,测算下来竟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可见邹氏家族历史悠久。
回到家中,邹老伯向张易之讲述皮影戏起源掌故。
据史载皮影戏发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或“驴皮影”,诞生于陕西民间,至大明正德年间达到鼎盛,戊辰三年(1508年)参加了在京城举办的“百戏大会”,从此一举成名。
皮影戏取材多用羊皮或牛皮,原料虽来源容易,但要求较高:羊皮需用山羊皮,不可用老羊和幼羊,须用4-8年间的青壮年山羊;牛皮亦需用黄牛皮,在3-5岁最好。这种年龄段的牛羊皮毛软硬适中,手感舒适,做出来的皮影厚薄均匀,在灯光照射下纹理清楚,质感很强。
邹氏皮影却另辟蹊径,采用陕南特有的小个头毛驴皮作为原料。这种毛驴外表看似丑陋,个头奇矮无比,却十分耐劳,脚力远胜过其它地方毛驴,类似于云贵高原的毛驴,因常年行走于“茶马古道”而闻名于世。驴皮的优点在于柔韧性较强,比牛羊皮薄但韧性更好,皮影成品灵巧通透,富有表演力。
为加强张易之对皮影戏的认识度,邹老伯手把手教他如何制作皮影。
一天清早天还未亮,邹老伯已经从集市上赶集归来,带回一张完整地新鲜驴皮,上面还留着血渍。他从自家水井里汲出一桶凉水把它放入浸泡,次日把脏水倒掉又汲一桶凉水再次浸泡,第三天又浸泡一次。三日后的清晨邹老伯与张易之洗漱完毕后共进早餐,早点是乡间常见的糯米粥和煎饼。邹老伯边吃边对张易之说道:“先生既已决定随老身学艺,老身卖个老脸,日后你我便师徒相称,先生以为如何?”“小生正有此意!是否需要行叩拜之礼?”张易之立即起身施礼道。“老身一介乡野粗人不必讲求那些繁琐礼仪,吃完饭你敬老身一杯茶便是。”邹老伯笑呵呵答道。
饭后欢儿烧开一壶山泉水,砌好一杯热茶,邹老伯端坐于竹椅之中,张易之端起茶杯恭恭敬敬呈上前,邹老伯接过茶杯一饮而尽,算是履行了拜师之礼。
当着张易之面邹老伯把驴皮从桶里拎出来,用干净抹布搽干,同时拿刀片来回刮,行话叫:净皮。分为三个程序:第一道工序先刮去驴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随后从一个瓦罐里倒出一些褐色药水涂抹在驴皮上。他边倒边均匀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