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米脂,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栗,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因四大美女之一——貂婵出生于此而名扬天下,同时也是黄河文明重要发祥地,虽比不得江南那般富庶,亦算黄土高原一块福地。&29378;&20154;&23567;&35828;&32593;&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说起米脂城,北宋初期曾是一个小村落,名叫惠家砭,宋太宗时,在山阜半腰平坦处建毕家寨,四周构筑土寨,并设置寨门、鹿砦,背倚小山,前呈陡壁。后来宋、夏两国军队经过争占几易其主,到宋宝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崇宁四年(1105)改称米脂城。元泰定三年(1326),开始修葺米脂城,夯土加宽加高寨墙,砌石垒门,成为战略要地,民间有“先有惠家砭,后有毕家寨,先有毕家寨,后有米脂城”之说。然而在大明天启年间这里却连年灾荒,哀鸿遍野,饥民难以果腹,时常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米脂成为重灾区。距离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大多属于同一家族——太安里二甲李氏,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此,已经生活了数十代,所谓:乱世出英雄,由于天灾人祸,这里诞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豪杰,他便是带领上百万起义军横扫神州大地的闯王李自成。
距李继迁寨不远有一所小庙,仅有老住持和两个小沙弥,靠周边村民接济勉强度日,遇上饥荒之年也难免忍饥挨饿。寨子里有一户李姓人家心地善良,即使少吃一顿饭少喝一口粥也要给寺庙布施,让老住持深受感动,后来这家人实在养不活几个孩子,爹娘找到老主持哀求,希望接纳最小的男孩削发入寺,赖以糊口,老方丈十分为难,但碍于多年人情,勉强接受,前提是给本邑姬姓地主牧羊换取粮食,从此以后黄土高坡多了一个牧羊的小男孩。
陕北高原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尤其秋冬季节大风刮起黄沙漫漫不见天日,老住持给这个李家小男孩起法名“黄来僧”,因为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认为是此人转世投胎而来,于是把孩子乳名起为黄娃子(或黄来儿)。黄来僧那时只有几岁,长得瘦骨嶙峋,僧袍穿在身上显得空荡荡的,一天仅能吃两顿稀粥:早上赶羊出去之前喝上一碗,下午把羊赶回来后才能喝上一碗,除了咸菜别无它物。每天黄来僧赶着羊群出去放牧,哪里有水草往哪儿走,有时候走得很远,但天黑之前必须回到寺庙,否则容易丢失。方丈再三告诫他:千万不能把羊放跑了,姬姓地主会责怪,轻则断了寺院供给,重则告上官府让他们吃官司,黄来僧因此格外小心,把这群羊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陕北历来崇武尚文,民风彪悍,大大小小武馆不计其数,黄来僧家境贫寒无钱习武,然而生性好强,也曾偷着学了些招式,牧羊时便挥舞棍棒胡乱比划,竟然有模有样,只不过缺乏名师指点,得不到武术真谛。天长日久黄来僧体质渐渐增强,个头也长高不少,常常觉得饥饿难耐,幸好草地长着许多野果,可以用来充饥,黄来僧才不至于落下病根。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黄来僧长大成人之际,双亲先后病逝,家中几个兄妹也过继给亲戚,黄来僧成了孤儿,常年寄居在寺中。原以为就此虚度终生,哪承想二十一岁那年,银川驿站到米脂县招募驿卒,黄来僧喜出望外,偷偷跑去应征,由于体格健壮顺利过关,黄来僧挥泪告别老住持,离开家乡远赴银川。
♂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