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珵连忙跪下,道:“臣不敢当,臣祖徐铸,苏州知府任上,被人诬告,下在大狱,是太子朱标爷亲自过问,为他洗清了冤屈,此恩此德,徐家万世不忘。”
文隐再次把徐珵扶起,道:“你的父亲徐景,詹事府詹事,是个三品官。朱棣入京时,他非要随我出城,我则劝他留下,与朱棣周旋。后来,朱棣升他作了左都御史,那可是正二品啊,可你父亲没领他朱棣的情,依然与我暗通消息,帮了我很大的忙。只可惜,像他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所剩无几了。”
徐珵道:“父亲遗言,要臣尽心尽力辅佐皇上。臣认为,只要皇上有耐心,就一定能扭转乾坤。”
文隐不再说话,领徐珵出门,沿着山路继续往竹林深处走去。竹林中不时会现出年青的道士,向文隐行礼。这些年轻道士的父辈,都是长年跟随朱允炆的文臣武将,是朱允炆身边最忠心耿耿的人。当这些年轻人的父辈已经老去,他们在对朱允炆的血誓中,继承了那一份忠诚。
无休止的逃亡耗尽了朱允炆的雄心与仇恨,朱文奎的死更让他万念俱灰,他逃到太乙山上,化名文隐,就是建文归隐之意。他潜心修道与武学,欲在深谷幽林中了此一生。
但他那些忠心的臣子纷纷追随而来,跪满山林,不食不眠。
他朱允炆还能如何,还能逃向何方,他只有重新振作起来,好领着忠臣们继续那个越来越飘渺的复辟梦。还是殷道长一语道破:这些人被朱棣夺去了一切,朱允炆是他们内心唯一的支撑。
朱允炆活得够长了,追随他的人一个接一个离世,朱允炆想:等你们都不在了,我就可以丢掉人世的烦恼,安心修道了。
可是,这些人的执着是朱允炆没有料到的,他们在世上换了角色,千方百计地生存下来,并千方百计地娶妻生子,就是为了让下一代继承这份对建文帝的忠诚。
朱允炆不能不被感动,感动之余,他只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领着这帮执着的人小心前行。
其实,也不需要朱允炆操太大的心,那些人的才识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组织起来,推徐珵为召集人,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在徐珵等人谋划下,他们将所有人都作了分工,有人负责朱允炆的安全,有人负责打探消息,有人负责具体执行,甚至还有人负责监视内部的人,对那些可能有异心的人立即除死。
朱允炆对他们只有一个要求:不得暗杀大臣,任何人都不行。
徐珵心里还有个秘密,这个秘密他只告诉了一个人,就连朱允炆也不知道,他为此已经谋划了很多年。
徐珵望着朱允炆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父亲临终的话:建文帝若是有太祖一小半的狠劲,江山岂会有轻易丢失,我们受了人家大恩,尽力而为吧。
文隐随手摘下一根竹枝,使起了“太乙梅花剑”。但见文隐于竹林中,忽左忽右,身形飘逸,轻盈如燕,那根竹枝,在文隐手中,越舞越快,最后形成了一团团气流,卷起漫天落叶,四处飞扬。徐珵忍不住在旁连声喝采。
突然,文隐停下来,扔掉竹枝,问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徐珵挑姆指赞道:“廉颇不老,廉颇还能带四十万兵,可是皇上能指挥一百个廉颇。”
文隐道:“说句实话,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几个人治国还是有一套的,几十年下来,他们那一系是屁股越坐越稳了。看我这一头白发,时不我待啊。”
徐珵道:“朱祁镇可差远了,这人时昏时明,好大喜功,现在是太监王振得势,王振把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早晚要出大事。皇上,乱世出英雄,只要天下一乱,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文隐道:“大明立国已久,人心思定,国策若无大的失误,只怕乱不起来。”
徐珵道:“也先一直虎视中原,他若准备妥当,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云南有思机发作乱,是和是剿,朝廷争论不休。若战,明军北方精锐一旦南下,也先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战火一起,皇上,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
文隐道:“话虽如此,但大明的实力还是最强,只怕也先、思机发翻不起大浪来。”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